《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为群经之首,它广大精微,包罗万象, 纲纪群伦,系 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
史传《易经》分为三部,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 、周代的《周易》,并称为“三易”。《周礼• 春官• 大卜》云:“(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据《周礼》记载,《连山》为伏羲氏所创,成书于夏代之前。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提到伏羲创八卦之事:“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然而, 《连山》《归藏》在汉以后下落不明,它们究竟是什么样子?两千多年来,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成为不解之谜。
八卦创立者伏羲画像
根据《易传·系辞下》所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包牺,即伏羲。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通过对天、地、人的三种观察,才悟出了“八卦”。但不管伏羲是如何创立八卦,创立八卦的前提首先必须有“八”的数字概念,其次还要有“八方”空间观念,这则是不容置疑的。
从考古资料看,中国文化中最早的“八”的数字概念和“八方”空间观念,产生于湖南雪峰山地区7800年前的高庙文化。明灯玄学
传说中的“先天八卦”图
高庙遗址出土的7800年前的八角星符号
从高庙出土的7800年前的八角星符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庙先民当时已能熟练地运用“八”的数字划分八方空间了。将这个八角星符号与后来的八卦空间模型对照看,可以确定这个符号即后世所传《易经》八卦之原型。
在上篇文章中,我已介绍过高庙这个八角星符号对我国新 石器时代 各支考古学文化的影响了,它传播的范围甚广,已经从长江流域传播到了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对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都有影响。其实,在珠江流域的深圳咸头岭也有它地影子,深圳咸头岭文化便是典型的高庙文化。
高庙遗址附近今乡间的土地庙
高庙遗址附近今乡间土地庙上的刻划符号(一)
高庙遗址附近今乡间土地庙上的刻划符号(二)
7800年以来,这个八角星符号并非只埋在地下,实际上,它的核心部分还一直在高庙遗址附近的乡间流传。2015年,怀化学者闫朝科先生给我提供了一张 当地的 土地庙照片,他告诉我说,从古至今,当地的土地庙都有这个符号。
显而易见,这张照片上的土地庙所刻符号,便是7800年前高庙文化中八角星符号的中间部分。高庙遗址考古发掘主持人贺刚教授曾把这个八角星符号解读为中国人最早的“天圆地方”宇宙模型,从高庙遗址附近乡间土地庙上这个符号中间赫然标着的“日”“月”两字看,贺刚教授的解读是可以成立的。明灯玄学
这个符号的外圆无疑便代表“日”,亦即代表“天”;而中间的不规整四方形则当代表“地”,如是构成了所谓的“天圆地方”。但我原来对正中那个不规整的四方形代表“地”不理解,心想,为何不直接画成规整的四方形呢?通过高庙遗址附近土地庙上这个符号所标示的“月”字,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 取的“弯月”之形!
在中国文化中,“日”表示“阳”,“月”表示“阴”,“天”为“阳”,“地”为“阴”,故这个取象“月牙”的不规整 四方形是完全可以代表“地”的,而且,还表达了更多的意思。
而在《易经》中, “天”即“乾”,“地”即“坤”, 由此我们可知,《易经》的“阴阳”观念和“天乾”“地坤”观念,都包含在高庙的这个符号中了。 7800年前, 我们先人的智慧和思维 即已达到这样的高度,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这里我还要 特别指出,这个符号在同时期世界各地的考古学文化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它代表了当时全人类的最高智慧 和 思维水平 。那些持中华文明西来说的人不了解、不关注湖南雪峰山高庙文化,由此得出错误结论,是很可惜的。明灯玄学
与高庙文化同期的 两河流域 哈拉夫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盘,上面虽然也有类似的八分图案,但都是“由若干花瓣构成的一朵大花”,其构图还只是停留在对自然物的简单模仿阶段,根本就不具备中国先民的这种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和文化创造力。显然,这些八分图案没什么文化含量,当时两河流域人的文明程度还达不到中国先民的这种高度。中华文明非源于西方,由此已见一斑。
两河流域哈拉夫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盘上的八分图案(一)
两河流域哈拉夫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盘上的八分图案(二)
那么,中国哲学的“一元”观念亦即《易经》八卦的“太极”思想是否也出现在了这个八角星符号中呢?通过观察下面这个高庙八角星符号全图,答案是肯定的。
高庙八角星符号全图
由这个图我们可知,这个八角星符号在高庙文化中首先是作为“人之头”出现的,而在甲骨文中,“元”即表示“人头”。
谁看这个图都会说这是一个人形。下面的两条“蚕”是人的双手,身子则由类似“稻穗”的图案构成。最下面的波浪线应代表沅水,而头部外围的大圆环应表示广 袤的宇宙空间。
这个全图是刻画在作为祭祀礼器的白陶罐上的,在它旁边还发现有7800年前的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祭坛,因此,它反映的应是南方稻作先民向上苍和神灵祈祷丰衣足食、氏族繁衍的情景。明灯玄学
贺刚教授认为这个人形的双手是高庙文化中常见的“鸟”图案,我仔细对照,觉得它与高庙文化中其他鸟形图案是有区别的,而更像“蚕形”。我认为,这应与古蜀传说的蚕丛氏有关。关于蚕丛氏与高庙文化的联系,我将另以专文论述,此不多说。
贺刚教授认为这个八角星符号是高庙先民“在观测周年性日影运行规律时发现的,是表述日影周年运行过程的一个缩写符号,并可作为测定四时的仪具来制作太阳历。”对此我则表示完全赞同。
高庙先民所制定的这个“太阳历”,应为今南方苗族、彝族尚在流传的古老的“十月太阳历”。 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十个月, 一年中过两次年, 大年在每年夏至日,小年在冬至日。 苗族太阳历称“猫历”或“鸟历”, 也将一年分为十个月 。所谓猫历,就是以猫头鹰转变叫声时间,分出夏至和冬至两节。
彝族太阳历(一)
彝族太阳历(二)
苗族太阳历将夏至和冬至定为“两节”,彝族太阳历将夏至定为“岁首”,将冬至定为“岁末”,皆以太阳从夏至日到冬至日的运行为一年,而以夏至日作为一年的起点。 由此可见,中国最古老的十月太阳历的制定,是从夏至日开始在北回归线上进行的。因为北回线夏至这天正午太阳光直射,立一根竿子,能形成所谓“日中无影”现象,便于取中心点测日影之变化来准确定四时,所以,才取夏至这天开始在北回归线立竿测影制作太阳历。明灯玄学
这个测日影的地方,便是《山海经》中所说的“都广之野”和“苍梧之野”,北回归正好从那里穿过。那里是舜帝和后稷陵寝所在,也是现代人类最先创造陶器和栽培稻的地方。高庙遗址所在的雪峰山与“都广之野”和“苍梧之野”所在的南岭相交,同云贵高原东缘夹沅水北行,构成中国古人类由南向北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所以在那里发现了7800年前的原始祭坛和这个八角星符号 。高庙先民把这个符号作为“人头”,除了标示夏至日为“岁首”外,也开启了中国哲学“一元”和《易经》八卦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观念源头。
历史上失传已久的《夏小正》这本古历,最先 记载的 也应是“十月太阳历”,后来的“十二月太阳历”是补记的。它的得名应与夏朝无关,而与夏至这天正日影有关。《夏小正》有星象记载的月份只有1—10月,11月和12月没有星象记载,表明它是把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对此,刘尧汉和陈久金先生通过将《夏小正》和彝族太阳历对比研究,已有所指出。明灯玄学
由此我进而推测,华夏之“夏”、夏禹之“夏”也都与此有关,从伏羲时代到夏禹时代,其实就是中国南方稻作民族以夏至日所制定的十月太阳历演绎的一段辉煌历史。当然,这还须举更多的证据。
高庙白陶刻划图案(一)
高庙白陶刻划图案(二)
高庙白陶刻划图案(三)
推衍八卦的“卦爻”是构成《易经》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从上面三张高庙白陶刻划图案可知,八卦“卦爻”的原生形态也诞生于湖南雪峰山高庙文化中。卦爻有“阳爻”“阴爻”之分,八卦有“单卦”“复卦”之别,它们都可以在高庙白陶刻划图案中找到自己影子。由此我们亦可知,其实八卦阴阳爻的取象及其排列组合方式的诞生,并不像人们所揣摩的那么复杂,它们应最先来自高庙先民在白陶上戳各种图案时所逐渐形成的对线条和数理的深刻认知。这当然首先是一种习惯和经验,后来才上升到理性运用的,若干代以后,才最终脱离陶器刻图而形成真正的八卦推衍。这个过程,或许是到周文王时期才完成的。
但我们切不可轻视高庙先民的奠基作用,不能把这些图案视为与八卦卦爻诞生无关的一般意义上的装饰图案。要知道,因寓含有《易经》“一元”“太极”“阴阳”等观念的八角星符号已在高庙文化中诞生,凭着高庙先民高超的思维能力、抽象表达能力,以及对宇宙、人生、世界万事万物的深刻领悟和理解,他们完全是有可能顺着这个创制八卦空间模型的思路创制出八卦阴阳爻及其推衍方式来的。至少,他们会创制出某种雏形。明灯玄学
事实上,第一张照片中的陶片上众多由三画横竖组合为一个“十”字的这些图案,已反映出这是一种有意识、有规律的行为。“十”字在人类原始文化中是一个生殖繁衍符号,这是东西方文化人类学者所公认的。因此,这些图案应寄寓了太极八卦的一元复始、阴阳相生、生生不息观念;而从卦画形态上看,可视为单卦(三爻为单卦)组合之原型。
第二张照片中的图案是一个陶盘底图,外有圆形环绕,中为六画组合成的“十”字图案,除了表达了上面那个陶片刻划图案的文化内涵外,这种正反组合,还应包含了太极阴阳鱼旋转不息的内容;而从卦画形态上看,则可视为复卦(两个单卦即六爻为复卦)组合之原型。
第三张照片中的陶片刻划图案,虽然不能说它是一个独立卦象,但这种将一横中间断开的刻划形式,亦可理解为是“阴爻”诞生的灵感来源。
以上三张照片是我亲自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库房中拍摄的,我反复摸了三爻、六爻组合成“十”字的那些陶片和陶器,确认它们为三爻或六爻组图。可以肯定地说,这是高庙先民有意为之。且这些陶器都是作为祭祀礼器生产的,其刻划符号的宗教文化意义远胜于生活审美意义。因此,结合八卦空间原型八角星符号已在高庙文化中诞生的事实,说它们与阴阳爻及单卦、复卦的形成有关,并非凭空猜想。明灯玄学
任何事物的诞生都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如果说伏羲时代高庙的连山易八卦已具备后世所传的周文王所推衍的周易八卦那种完美形态,甚至出现 宋朝道士陈抟所绘的太极图,那肯定是不真实的。相反,这 应当 才 是连山易的初级阶段,而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距今5000年前的龟藏玉版上的 稍微复杂八卦模型,则应当是已佚的黄帝归藏易的原始模型。
至此,《连山》《归藏》《周易》三易的发展脉络应已清楚,湖南雪峰山高庙文化中的刻划符号,无疑是中国《易经》文化的源头。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