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导读

明灯易学 八字命理 2.1W+
公众号:明灯易学 微信号:262412998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运动变化是宇宙的常态,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正如西哲赫拉克利特所说:“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庄子·秋水》也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一切都在变化,日升日落,云卷云舒,花妍花谢,雁杳雁归,喜怒哀乐,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无不是运动变化的表现。无论是套路,还是散手技击,中华武术以手眼身法步的各种组合为其重要特征,组合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倒转腾挪起承转合其实就构成了身体变化的艺术。要言之,武术就是变化。据说自从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的一个月之内,这种病毒已经发生了四次变异。听到这个消息,国人的心情不晓得又会掀起多少波澜?变异和波澜,也是运动变化的具体形式,这就是宇宙的常态。

如何看待这个宇宙的常态,构成了古今中外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宇宙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泰西哲人柏拉图认为运动变化的世界其实是个假象,乃是对一个纯粹的真实不虚的理式世界(Ideal world)的模仿。所以,我们无需担心害怕运动变化,只要我们在灵魂上回归那个纯粹的理式世界,一切问题就都搞定了。这个理式世界,在基督教那里,变成了上帝。天竺哲人释迦牟尼认为世界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无常(Anitya),这是造成我们痛苦的根源所在,当然同时也是我们得以解脱的阶梯。只要我们觉悟到无常所具有的缘起性空的特质,就可以实现常乐我净的生命状态,从而超越无常,解脱痛苦。中华哲人伏羲老祖也意识到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从而创制了周易八卦系统,以对治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抒解我们不安难耐的心灵。《周易》就是变化之书,英语翻译做The Book of Changes,可谓精到。明灯易学

书目

今天我们来导读《周易》。《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易经》是一套卦爻符号系统及其文字性解释(卦爻辞),主要用于占卜预测;《易传》共有十篇,是对卦爻符号和卦爻辞的进一步解释,哲学思辨的色彩更为浓郁。因为《易传》对于我们理解《易经》发挥辅助性作用,故而又被称作“十翼”。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周易》是一只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大鸟,《易经》是鸟首和躯干,《易传》是翅膀。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周易》为“五经之首”,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涉及的内容太多,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周易》的全部要义。所以,我今天将围绕“八卦”展开导读,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八卦成列,象在其中;2)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3)八卦教与八卦掌;与此同时,关于武术情结与文化自信的相关话题,谈一些我的感触与感想。明灯易学

一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

原始人善于想象,这有其不得不然的原因。今天我们可以乘坐飞机,穿过云层,俯瞰大地,也可以扩大焦距,观察显微镜下细菌和病毒的活动,甚至也可以克服地球引力,飞入太空,踏勘月球和火星。对于原始人来说,只能将细菌和病毒所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想象作瘟神疫鬼作怪,燃烧爆竹方相驱傩以对抗瘟疫;仰望星空,看着云朵变化多端,大概是天神在呵气呢,打雷就是脾气暴躁的雷神在打鼓,而月宫里的嫦娥怀抱玉兔,正在端详人间百态呢。

想象力是人类演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在人类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仅仅限定于身体所能够着的地方(包括听力和目力所及)之时,想象力的获得,对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图腾、民族、部落乃至于国家,都是想象的存在,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将之称作“想象共同体”。大多数国人并不在疫情严重的武汉工作和生活,但是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大家都关切武汉疫情的最新变化,不少人发起捐钱捐物捐蔬菜捐口罩等慈善活动,以支持武汉的防疫工作,因为这是“国家需要”,事实上也关涉到每个人的生存。感同身受就是一种想象。此时,想象成为一种信念,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力量,以保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族群的繁衍生息。人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的。所以说想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明灯易学

事实上,想象力仅只是人类演化过程中所获得一种能力,而且是较早获得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中华大地上演化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象性思维。所谓象性思维,就是一种通过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和数字来认知宇宙和人生的思维方式,汉字和中医就是典型代表。当然,无论是想象力,还是象性思维,都不是人类唯一的思维能力。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之演化与最终获得是后起的,也确实发挥了相当的作用。然则,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崇尚逻辑思维的科学主义更加流行,工具理性甚嚣尘上,不断挤压以想象力和象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情绪、审美、信仰等相关领域,却产生不少问题。

除了汉字和中医以外,周易八卦系统也是运用象性思维来认识宇宙和人生的重要代表。《周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构成了道和器的联结体与合和态。又《系辞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构成了易的承载物与呈现体。八卦就是一个非常形象而有趣的象征性符号系统。明灯易学

简单来说,八卦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符号及其相对应的文字表达。为了方便记忆,儒学史上成就与影响仅次于孔夫子、生活于宋代的大儒朱熹,编写了一段有趣的韵文: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我们观察八卦符号会发现,乾卦的形象是三条连续的横杠(按照易学的术语,这个横杠叫做阳爻),坤卦的形象是六条断开的短杠(按照易学的术语表达,每两个短杠构成一个阴爻),震卦像极了一个口朝上的盂盆,而艮卦的形象则是一个倒扣的搪瓷碗,离卦中间是虚的(阴爻),坎卦中间是实的(阳爻),兑卦上面有个缺口(“兑”这个汉字也与“缺”“脱”具有关系,快乐和愉悦,一定是某种轻松的因子从堵塞抑郁情绪中的某个缺口跑出来了),巽卦形象的下面则是一个阴爻(断开了)。事实上,八卦符号不光是一种形象,而简直是一个辉煌壮阔的“象征王国”。为了描述这个象征王国的样貌,《周易》用“十翼”来予以解释和说明,其中尤其以《彖传》《象传》《说卦传》最为集中。明灯易学

由于篇幅所限,八卦所对应的象征系统,我们无法予以全面展开,下列《八卦物象表》仅只是列出了部分的八卦象征对应物,有助于我们较为直观地了解和认识八卦的象征特性:

在上述《八卦物象表》中,方位与数字两栏,涉及到先天卦与后天卦,有必要做一点说明。

所谓先天卦,又叫“伏羲先天八卦”,乾坤定南北,坎离定东西,分别代表天地日(火)月(水);艮卦(山)居于西北,兑卦(泽)居于东南,据说与中国地貌西北多山、河流大部分东注有一定关联;震卦(雷)居于东北,巽卦(风)居于西南,据说与东亚季风性气候也有一定关系。先天八卦是古人基于中国地形地貌结合天文气象物候人情等因素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按照《周易·系辞下》的说法,就是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老祖从生活世界出发,观察天文地理气象物候人情,从中概括出八卦符号系统,以此掌握宇宙规律(“以通神明之德”),指导生产生活实践(“以类万物之情”)。

我们发现,伏羲创制八卦系统,与毛泽东《实践论》所说“辩证唯物的知行统一观”颇为契合。毛泽东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就是“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伏羲氏观察天文地理物候人情就是感性认识,概括出八卦系统就是理性认识,“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理性认识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明灯易学

伏羲先天八卦在《周易·说卦传》中被概括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所谓“顺”“逆”,又与传统的时空理解“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有关。“天道左旋”走了一个逆时针方向,从乾卦开始,历兑卦、离卦,至震卦,这是一个阳气逐渐消减的过程。“地道右旋”是顺时针方向,从巽卦开始,历坎卦、艮卦,至坤卦,阴气逐渐增长。由此形成了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数字序列。这一数字序列在伏羲先天八卦中两两相对,和数正好为九(1+8=9,2+7=9,3+6=9,4+5=9)。九者数之极。数字到了九以后,又开始一个新的循环。所以《道德经》第三十章说“天道好还”。这是前述《八卦物象表》中数字的根源所在。

尽管伏羲先天八卦已经将八卦与方位建立了对应关系,但是并没有被《八卦物象表》所采用。《八卦物象表》所采用的八卦-方位对应模式,依据的是后天卦。明灯易学

所谓后天卦,又叫“文王后天八卦”。后天八卦从东边的震卦(代表春分)为起始点,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南位的巽卦(立夏)、南边的离卦(夏至)、西南位的坤卦(立秋)、西边的兑卦(秋分)、西北位的乾卦(立冬)、北边的坎卦(冬至)、东北位的艮卦(立春)。这样一来,八卦与时空(方位和节气)得以配合,对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予以象征性的符号化阐释和一定程度的实践指导。

后天八卦在《周易·说卦传》中被概括为:“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一般认为“帝”指的是太阳。太阳的回归年运动,构成了后天八卦的一个循环。古人将循环的始点定在东方,因为东方与春天相对应,意味着生命的开始。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地球正好经历一年二十四节气。与此同时,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生命活动,人类社会完成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圆周运动。

后天八卦的数字序列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兑七、艮八、离九。这些数字两两相对,和数正好为十(1+9=10,2+8=10,3+7=10,4+6=10)。如果再加上中宫的数字五(一般虚位不用),就构成了《洛书》。《洛书》又称“龟书”,有“宇宙魔方”之誉。根据传说,一只神龟从洛河爬出来,其背上生长着点状图案,被有心人记录下来,就是《洛书》。这是一个特殊的矩形方阵九宫格,九宫格内的数字,无论是横、竖、斜三三相加,和数都是15。《洛书》与后天八卦相配,九宫各自有了名称,分别为震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乾宫、坎宫、艮宫与中宫。关于后天八卦与《洛书》的关系,我这里不展开论述,仅只是介绍两首古人编写的歌诀,方便大家记忆后天八卦数字:明灯易学

其一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

五为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其二

左三右七,戴九履一。

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五居中宫,以为腹实。

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黄蓉被裘千仞铁掌所伤,前往瑛姑那里避难。瑛姑说有一道数学题,困惑自己很久了,希望黄蓉帮忙解答:“将一至九这九个数字排成三列,不论纵横斜角,每三个字相加都是十五,如何排列?”黄蓉根据上面的口诀,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二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八卦是一套象征性的符号系统,乃是对于宇宙大化与人生百态的模拟。具体内容,尽如上述。这时,另一个问题出来了:八卦是如何产生的?根据《易传》的阐述,借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表达,我们可以说八卦是由一套特殊的数理模式推演出来的。《周易·系辞上》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是这样说的:明灯易学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是用文字来解释八卦的产生。我们将文字转化为图示,如下:

太极是宇宙与人生运动变化的原初态。这个原初态是一个混沌的矛盾体。运动变化一定发生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正如毛泽东《矛盾论》所说:“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的也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的统一就是太极,矛盾的对立就是阴阳,《周易》将之描述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譬如说太极推手,这是一项追求平衡的武术运动。无论是单人练习,还是双人技击,都需要追求身体的平衡。一旦失衡了,也就是被推倒了,那就失败了。在单人练习中,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矛盾统一于这个人本身(太极),矛盾的对立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重心在左脚上(阳),则右脚一定是虚的(阴),再如施展搂法的时候,搂臂一定是使劲用力的(阳),而另一只手臂则不必发力(阴)。双人技击比赛也是如此,两个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技击统一体(太极),在交互推手的过程中,需要敏锐感受和察觉对方的重心所在,或者诱敌深入(以虚待实),或者趁其不备、攻其不意(以实劈虚),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倒地或者出界,赢得比赛。在太极推手中,虚实就是阴阳,由太极而生,故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明灯易学

八卦符号系统用一个横杠(⚊)来表示阳(称作“阳爻”),将一个横杠断开(⚋)以表示阴(称作“阴爻”)。阴阳相互作用又生成了四象,其数理推演模型如下:

阳爻(⚊)与阳爻(⚊)相互作用,生成了太阳(⚌)。

阳爻(⚊)与阴爻(⚋)相互作用,生成了少阴(⚍)。

阴爻(⚋)与阳爻(⚊)相互作用,生成了少阳(⚎)。

阴爻(⚋)与阴爻(⚋)相互作用,生成了太阴(⚏)。

如果用现代二进制来表示,阴爻(⚋)是0,阳爻(⚊)是1,则四象分别是00(太阴⚏)、01(少阳⚎)、10(少阴⚍)、11(太阳⚌)。这就是《周易·系辞下》中所说的“两仪生四象”。

在这个基础上,阴爻和阳爻继续与四象发生作用,生成了八卦,其数理推演模型如下:

阳爻(⚊)与太阳(⚌)相互作用,生成了乾卦(☰)。明灯易学

阳爻(⚊)与少阴(⚍)相互作用,生成了兑卦(☱)。

阳爻(⚊)与少阳(⚎)相互作用,生成了离卦(☲)。

阳爻(⚊)与太阴(⚏)相互作用,生成了震卦(☳)。

阴爻(⚋)与太阳(⚌)相互作用,生成了巽卦(☴)。

阴爻(⚋)与少阴(⚍)相互作用,生成了坎卦(☵)。

阴爻(⚋)与少阳(⚎)相互作用,生成了艮卦(☶)。

阴爻(⚋)与太阴(⚏)相互作用,生成了坤卦(☷)。

如果用现代二进制来表示,则八卦分别是000(坤☷)、001(艮☶)、010(坎☵)、011(巽☴)、100(震☳)、101(离☲)、110(兑☱)、111(乾☰)。这就是《系辞下》所说的“四象生八卦”。

由此可见,八卦的生成,完全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八卦符号系统所象征的万事万物,也是阴阳相互对待的过程和结果。正如《阴符经》所说:“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太极之道就是自然之道,阴阳相推,则产生八卦暨万事万物。《周易·系辞上》则将阴阳的相互作用解释为神明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也认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将之视作“治病之本”。阴阳在人身上的表现,也可以用八卦符号系统来表征,正如前述《八卦物象表》中脏腑与八卦的对应关系所示一样。坊间流传一种八卦象数诊疗法,就是尝试用阴阳八卦理论来诊断与治疗疾病。这大概就是“八卦定吉凶”的一种具体表现吧。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八卦象数诊疗法相当复杂。这不是我这里所要讨论的重点,故而从略。明灯易学

八卦符号系统的产生及其确立,对于我们理解武术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我们都知道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目的乃在于食物,而食物可以保障个体和族群的生存。这是任何生物所天然具有的能力和生命目标。在生产劳动中,无论是钓鱼还是打猎,亦或是采集还是耕牧,乃至于抢劫异族食物或者防卫异族的劫掠,都需要动用肢体功能,涉及到奔跑、跳跃、攀爬、击打、抓挠、拉扯、躲闪、抛掷等等动作,这些动作构成了武术起源的萌芽。事实上,这也是体育的起源。当然,在中华传统体育的范围内,武术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所以我们这里只谈论武术,暂时不论及体育话题。类比于八卦的产生,我们可以将“劳动”视作是武术的源头。这是一个洪荒蛮昧的时代,社会分工不甚发达,后世逐渐演化产生出来的政治、军事、科技、教育、艺术、宗教等活动,此时均恍恍惚惚混混沌沌地涵化于直接以食物为目的的生产劳动之中,这就是武术演化的太极阶段。套用八卦系统产生的“易有太极”这句话,我们可以说是“武有太极”。明灯易学

《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军事。人类社会由蒙昧的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国家的诞生。在国家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大事就是祭祀与军事。就其实质而言,国家乃是社会组织的高级形式,对于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来说,无论从阶级统治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均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诞生之后,仍然要组织劳动生产,获得食物和其他生产生活物资。然则,军事与祭祀从劳动生产中分化出来,成为专业技能和特殊职业,这是社会分工与文明进步的必然。军事用以自卫和侵略——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抢掠异族的生产生活物资,祭祀用以缓解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焦虑——如雷电风雨和地震火山所带给人们的心理困惑与生存压力,再如疾病和死亡给人们的灵魂以巨大的冲击,等等。此时,无论是军事还是祭祀,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带有武术色彩的身体活动,较之于原始社会,更为发达,在奔跑、跳跃、技击、内在的精气神锻炼等方面也更为娴熟和老练,更为组织化、系统化。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武术尚且没有分化出来,而是涵化于军事与祭祀活动之中。这是中华武术演化过程中的阴阳两仪阶段。明灯易学

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明确区分了军事与武术的不同:军事是组织化相当严密的武力行为,特别强调阵法,两军当前,“开大阵,对大敌”,需要观察地形地貌,排兵布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这时候,作为个人的武艺,其实是派不上用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活动中的作战行为,体能训练和号令阵列更为重要。在武艺方面,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士兵们只要掌握基本的戳枪、抵盾、劈刀、射箭等方法就可以了。当然,在军事活动中,有时候也有单兵作战的情况,故而戚继光也颇为重视技击格斗,专门在《纪效新书》中安排了一篇《拳经捷要》,认为尽管“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还是非常重要的。戚氏认为武术是“初学入艺之门”,在单兵作战中(如“比场中较艺”),可以克敌制胜,“擒捕小贼”。这就是说,武术已经从军事中分化出来,在民间社会中可以用于技击,收到“擒捕小贼”的效果,在军事活动中也可以发挥辅助性作用(如单兵格斗)。阵法与武艺,是武术经由军事而衍生出来的“两象”。明灯易学

我个人的理解,武术的另外“两象”则经由祭祀而衍生出来。祭祀活动也是一种非常专业而神圣的系统性活动,其中包含了现在我们称之为武术的一些因素(如功法、招式与武德等)。就单纯的祭祀活动而言,祭祀的对象是鬼神,祭祀的人员是巫祝。《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鬼神是一种颇为无形无相的神秘神圣存在物,人类只能通过巫祝的祭祀活动来感知神意与提出诉求。巫祝是沟通鬼神与民众的媒介(灵媒)。除了沟通作用,巫祝还要在洁净心灵的前提下进行各种模拟性的仪式活动和医疗诊治活动,武术的一些因素就在这些活动中衍生抽绎出来。严格说来,“巫”与“祝”也有不同:前者更擅长音乐配合下的肢体性仪式活动,而后者更擅长具有法力的咒语与歌颂鬼神的赞美诗。“以舞降神”就是说巫祝通过身体活动与语言歌曲来服侍无形无相的鬼神。巫祝的祭祀活动要求巫祝保持德性德行的高尚,内心足够纯洁宁静,同时以赏心悦目的歌舞来获得鬼神的好感。巫祝培育德性德行的行为与后世的武德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纯洁内心的行为则需要配合以存思内观吐纳胎息等涉及到锻炼人体精气神的活动,与后世的武术功法(内功)具有密切的关联,而仪式性的歌舞活动则诉诸于肢体动作与语言,与武术的套路招式发生关系。道德性精神性的德性德行且不论,从祭祀中衍生出来的内功与巫舞,构成了武术的另外“两象”。明灯易学

这样一来,阵法、武艺、内功、巫舞,就是武术衍化过程中的“两仪生四象”。

接下来,从阵法中分化出军操与体训(体能训练),从武艺从分化中散手(擒拿格斗)与器械,从内功中分化出导引与观想,从巫舞中分化出套路与杂技。这就是武术演化史上的“四象生八卦”,图示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基于八卦产生的数理演化模型而绘制的《武术演化示意图》,仅只是一种从逻辑上对中华武术起源、衍化、发展过程的尝试性描述和解读,与当前主要以套路和散打为主要内容的武术概念之界定有一些不同。这个示意图应当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得以调试与更新,期待能对我们理解武术及其演化过程提供更多思路与模式。再比如,军操与体训是否属于武术范围?军操与套路有何区别?武术功法方面的分类(导引与观想)是否存在一定的内容重叠?祭祀、巫术、中医与武术的关系如何?等等,均值得深入讨论。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展开了。

三  八卦教与八卦掌

武术与宗教的关系非常紧密,比如少林功夫和武当功夫就与佛教和道教具有莫大的渊源关系。然而,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时人在这方面的关注不甚侈夥。正如前面所述,自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盛行于全球,宗教往往被冠以“落后”“迷信”的帽子(西方的天主教、东方的道教皆遭逢类似的“待遇”)。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根据某些人的理解和做法,就是要剥除“封建”“落后”“迷信”的成分,以至于有一个时期,连抱拳礼都被冠以“迷信”的“雅称”。这是其一。其二,由于中国宗教(尤其是民间宗教)的民众基础相当好,社会影响比较大,受到历代政权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予以扶持和改造(如汉末黄巾起义之后,无论是北方拓跋魏政权支持的寇谦之改革,还是南方刘宋政权支持的陆修静改革,都注重加强道教服从政权、服务上层社会的内容),一方面予以压制(如历史上有名的“毁淫祠”运动,再如宋元以来对白莲教的镇压,等等)。出身于民间的义和拳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一度受到清政府的支持,但是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武术在枪炮等热兵器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严重击垮了时人对于武术的信心。义和拳运动的失败也成为最终促使武举制度废除(1901)的致命一击。自从1900年庚子之变以来,武术实践与武学研究就逐渐开始尝试剥离武术与宗教之间扯不清理还乱的复杂关系,用现代科学精神来研究武术和习练武艺,期望以此来“净化”武术,达到武术现代化转型的理想效果。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不值得提倡,实际上也是徒劳而无功的。不承认历史,不敬畏时空,甚至于数典忘祖,都是虚根的存在,注定长不了的。明灯易学

属于中华武术内家拳系统的八卦掌起源于八卦教,八卦教来源于白莲教,而白莲教是中国历史上长期活跃于民间社会的佛道巫武等文化系统融容合一的民间宗教。民间宗教又被历史学家杨庆堃称作“弥散宗教”(diffused religion),一方面由于其制度建设较为欠缺,无论是思想经典、道德伦理还是组织纪律、活动场所,均比较简单和涣散,二方面则由于其教派蔓衍比较繁乱,不断有新教派创生,教派之间相互渗透,关系非常复杂。清代康熙年间,早年曾参与白莲教、黄天道、红阳教活动的山东单县人刘佐臣自创教派,教徒依八卦分为八股,故名八卦教。八卦教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信仰上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实践上重视内丹修炼。清政府历来对汉人社会不甚信任,对民间秘密结社旨在反清复明的对抗性活动非常忌惮,严令禁止和打击汉人结社、练武,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取缔了八卦教组织。此后,八卦教开始分裂衍生出清水教、天理教、离卦教、九宫道等支派。直到清末民国期间,活跃于民间社会的西乾堂、东震堂等会道门组织,也均与八卦教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明灯易学

信奉八卦教的教徒除了修炼内丹,同时还习练外家拳。因为是八卦教徒所习练,故而又名八卦拳、八卦捶。乾隆年间河南总督何煟的奏折中记录了案犯张洪功的供词,说有位名叫张百禄的八卦教徒,曾经向自己的母舅孟灿“学习八卦拳,并授运气口诀”,又有张荣章、张大章、赵云会等人拜师张百禄,“学习拳棒”。可见“八卦拳”的说法是很早的。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考证,八卦拳(八卦捶)与少林功夫的关系密切,共有上八卦、中八卦、下八卦共二十四个套路(上、中、下八卦各自分为八路,3X8=24),趟路为一来一去的直线,动作刚猛,强攻硬进。与此同时,八卦拳(八卦捶)系统也传习枪、棍、刀、剑、双钩、双戟、拐子、流星等器械,尤以六合大枪最为精妙。明灯易学

我们认为,八卦掌应当是外家拳性质的八卦拳(八卦捶)与道家内丹修炼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内家拳拳种。根据传统的说法,八卦掌为生活于清代中后期的河北文安人董海川((1797—1882))所创立。董海川生活的时代和地域,正是八卦教盛行的时期与活动范围。清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天理教(八卦教的一支)组织二百多人的战斗队伍,在信奉弘阳教(与八卦教互有渗透)的太监们的内应之下,突破东华门和西华门,攻入紫禁城。其时,嘉庆皇帝去了承德避暑山庄,太子(即后来的道光皇帝)正好在养心殿,情况十分危急。要不是带刀侍卫和八旗兵及时赶到,我们可能就见不到这位后来命令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道光皇帝了,历史也将被改写。文安一带武风浓郁,董海川世代务农,家传武艺。至于他是否参与八卦教反抗满清政权的活动,我们不得而知。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董海川远游江南西蜀等地,以武会友,拜师学艺。根据《董海川墓志铭》所载,“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所谓“黄冠”就是道士。可见董海川的武术传承受到道家功夫的影响。道光十七年(1837),他回到家乡,开始招徒教拳。根据民间传说,董海川曾经隐姓埋名在北京肃王府当差。当时,被誉为“打遍京城无敌手”的杨露禅是肃王府的座上宾。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得以切磋武艺。几番拳脚下来,各有春秋,不分胜负。从此以后,八卦掌一炮打响,与太极拳齐名天下。据说单田芳长篇评书《童林传》的原型人物就是董海川。明灯易学

明灯易学

八卦掌的典型特征就是绕圈走转,以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掌法为核心,配合以摆、扣、顺等步法。在功法方面则以八大桩功为主。总体而言,八卦掌是一种融养生与技击为一体的武术内家拳流派。姜容樵《八卦掌考证》认为“八卦掌系由河图洛书,概按易理卦形发明”。这就是说,周易八卦是八卦掌的功理功法之基础。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在技击格斗中,八卦掌以对手为核心(中宫),然后按照先天或后天八卦的方位,绕着对手转圈,趁其不备,出其不意,予以攻击。

一般认为,内家拳主要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形意通身劲,八卦通腿劲,太极通臂劲”。在这三派中,八卦掌对于腿功步法更为讲究。河南总督何煨的奏折中还提到一位刘如金,“会打磨、锤字、画虎、玩拳,百步外可以打人,刀枪不怕”,其中,“打磨”就是八卦拳转圈的功法。八卦拳转圈又叫“八方步”。兰簃外史所撰《靖逆记》记录了八卦教徒牛亮臣与冯克善关于八方步的一段对话,如下:

亮臣曰:“尔步伐似合八卦。”

克善曰:“子何以知之?”

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

八卦拳中的八方步后来为八卦掌所继承,“每圈八步,合于八卦的乾、坎、坤、震、巽、艮、离、兑之八宫”。康戈武《八卦掌源流之研究》认为八方步可能与浙江东南部道士修炼的“转天尊”有关。转天尊是道教斋醮科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依照太极阴阳鱼的S形来转圈,同时配合以打击丝弦乐器、存思观想与口诵“雷声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圣号等仪式元素。明灯易学

就我个人看来,除了转天尊之外,八卦掌的步法可能更与道教的踏罡步斗有关。踏罡步斗也是道教斋醮法事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元,乃是通过各种步法行进于模拟性的宇宙星空之中来获得一种神秘力量,以提高科仪的法力和效应。道教踏罡步斗的早期源头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岩画舞蹈动作中找到痕迹,这也是我们前面《武术演化示意图》将巫舞作为武术由之所出的一个重要原因。道教斋醮科仪中的踏罡步斗,根据不同的法事内容,形制各有不同,八卦罡步仅只是其中的一种(又有先天与后天之区别)。比较复杂的罡步是二十八星宿罡,一般用于大型的罗天大醮科仪活动中。由于道教踏罡步斗的话题很大,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也不再详述。事实上,转天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踏罡步斗。由此皆可见宗教——在中国主要表现为道教、中国化的佛教与各种类型的民间宗教——与武术之间的密切关联。明灯易学

四  武术情结与文化自信

关于生命的理解,泰西哲人亚里斯多德有“三种灵魂”之说,分别是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略谓植物灵魂只具有营养生长功能,属于灵魂的最低等级;动物灵魂除了具有营养生长功能之外,还具有感觉运动功能(如本能、情感、欲望等);理性灵魂则只为人类所独有,表现为思维、理解、判断等,是灵魂的高级形态。当然,人类也具有营养生长功能与感觉运动功能。略晚于亚氏半个世纪的华夏哲人荀子也有类似理解:“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这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由“气”构成,但是水火等无机物没有生命现象,草木尽管有生命现象,但是没有知觉,禽兽尽管有知觉,但是没有伦理道德,人之所以为“天下贵”的原因就在于伦理道德。当然,人类也是有气质、有生命、有知觉的存在物。比较可知,亚里斯多德更为注重人的理性功能,而荀子更为注重人的道德属性,这也是东西方关于人的理解以及对于人的期望之根本区别所在。事实上,我们认为人类还具有审美的特性,这也是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为万物之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所独具的理性、德性与美感,而人生的圆满应当是真善美的整全与圆融。明灯易学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说,人类所具有的口腹之欲、男女之欲与非理性、情感等生物本能,较之于理性、德性和美感,其演化的历史更早,资格也更老,这是理解人的最基本的前提。所谓“食色性也”,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人类的使命应当是通过理性、德性与审美活动来节制、涵化与升华上述生物本能,而不应当是纯粹的禁制与桎梏,禁欲显然不是一种人道的做法。由之推论,我们认为真善美中的“真”不应当是纯粹的“理性之真”,而应当考虑到食欲、性欲、情感、德性、审美之真。真正的“真”,应当是圆融各种生命属性的“真”。举例来说:一家三代五口人,小朋友说要吃糖,甜食在人类演化过程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种记忆是深入骨髓的,留存在人类基因中,故而能够调动小朋友强烈的食欲和情感——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动物所具有的本能。妈妈爸爸受过较为系统的科学教育,认为吃糖对牙齿不好,也对小朋友的健康不利,这种基于人体发育的生理学认知,在爸爸妈妈这里,也是非常强烈的。与此同时,爷爷奶奶出于慈爱——这往往涉及到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感——,支持小朋友吃糖。此时,小朋友的食欲是真实的,想吃甜食的情绪以及父母不让吃时的愤怒和失望情感也是真实的;父母的科学认知也是真实的——这可是科学呀——;当然,祖父母的慈爱及其道德感也是真实的。此时,如何调剂各种“真”成为这一家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是:只承认科学的“真”,而否定其他类型的“真”,于是产生许多问题。关于这点,我们在前面谈论想象力和武术一度被视作“迷信”时,都有谈到。明灯易学

中华武术是一个历史久远、内容丰富、气势磅礴、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对于武术的理解,我觉得应当摒弃之前一度流行的唯科学论观点,而应秉持一种平和而包容的整体观之心态,来较为圆融地看待中华武术文化。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武术情结”。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时候也可以听到类似“学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说法。无论是练习武术,还是研究武术文化,均应当培养一种强烈的“武术情结”。对于武术史而言,我们也不应当纯粹以所谓科学史观作为唯一标准。譬如说我们前面讲到少林功夫与武当功夫,如果一位武师具有强烈的武术情结,他/她肯定是几乎不假思索地认为少林功夫传自达摩祖师、武当功夫传自三丰祖师。这种“认为”是一种强烈的信念,不光涉及到所谓客观的历史,而且还涉及到对于武术的强烈感情;这里的“传自”也不单纯是确有其事,而更多可能是一种文化传承。有学者依据若干历史文献考证达摩和张三丰,认为他们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很难说,更遑论二人分别与少林功夫和武当功夫的关系?!我认为,这些学者的考证工作暨他们的结论,仅只是依据有限的文字记载加上他们基于所谓逻辑与理性而产生的大无畏的勇气,就断然否定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时候甚至于怀疑一切(比如20世纪20、30年代的疑古学派),其做法是有待商榷的,这是其一。其二,他们也显然忽视了(甚至于是断然蔑视了)另外形式的真实,如情感的真实、信念的真实、文化的真实,等等。我这里所谓“文化的真实”,意指退一万步而言,就算达摩确实与少林功夫没有关系——事实上,到底有没有关系,今人已经无从确证,一切的一切都湮没于历史的烟云迷雾之中——,那么,至少在文化上,达摩已经成为一个偶像,成为少林功夫的符号象征,这一现象应当是确凿无疑的。这就是文化的真实。当然,由此也可以调动强烈的情感之真实与坚定而真实的信念。明灯易学

武术所面临的情况,也为易学所遭遇。关于《周易》一书的作者,易学史历来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就是说伏羲老祖创制了八卦,周文王演化为六十四卦并撰作卦爻辞,孔夫子撰写了《易传》(也就是“十翼”)。但是这一说法自赵宋欧阳修以来,受到一些人士的质疑。这种质疑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的疑古学派,甚至将《周易》看作是秦汉时期的作品。对于是否存在伏羲这样的人物,结论自然也是否定的。要不是殷墟甲骨文的发掘,疑古学派连周文王也要怀疑甚至要否定呢。与此类似,炎帝和黄帝也受到批判,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也变成了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我们认为,对于伏羲、炎帝、黄帝等传说中的上古圣人是否真实存在,这是一个无法证实的问题,与其依据一些断简残篇和所谓理性灵魂来否定他们的存在,不若心存敬畏、存而不论。这是基于史学求真精神的稳妥做法。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圣人身上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精神魅力,他们事实上已然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思维习惯和价值诉求的符号性圣化存在物。这是一种偶像性的存在,调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整体的生命感受,而不单纯是理性灵魂的一个维度。明灯易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都有提到文化自信。这种自信,除了基于我国悠久辉煌的历史、繁荣灿烂的文化、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之外,同时还考虑到情感因素、价值因素和信念因素,关涉到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的认同与推崇。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限于篇幅,此不论述,姑俟以往。明灯易学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师傅微信:262412998点击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