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占星学,七正四余,由来及考证

明灯易学 中国星命学 5.4W+
公众号:明灯易学 微信号:262412998

(内容转载自:(明灯易学官网)(http://www.mdyixue.com)

作者简介:易学明灯,古易学实践人 徽号:(262412998)

       中国古代天文、术数中的四余,多与日、月在天球上有关但在自印度传入之后,其定义渐生变化。四余中的罗喉(Rahu)及计都(Ketu)均为梵 语的音译,传说罗喉本为统领众魔的龙,曾与天神们联合对抗恶魔Ananta,但在高奏凯歌之际,他却趁大家不备,偷喝了圣液,不料其罪行被太阳和月亮看 见,就向众神告发,於是天神Vishnu赶去奋力将罗喉的头切下,然而此时圣液已在罗喉的体内发生作用,令其得以如同星体般永恒不灭,自此罗喉的头以及他 的身体—计都,即成为日、月两曜永不妥协的敌人,只要环境许可,他们即试图吞噬太阳和月亮,造成日、月食的现象,而计都的尾巴有时亦会以彗星的形貌出现在 世人之前。

       在中国,罗喉之名通常均以为最早见於唐开元六年(718)瞿昙悉达奉诏所译的《九执历》,所谓九执即九曜,指七政(日、 月、五星)及罗喉、计都两隐曜。开元八年,南宫说奏称在己所编修的《九曜占书》中,必须量校星象,故请造浑天图,玄宗许之。南宫说为当世著名的天文家,稍 后曾治《乙巳元历》,并担任过太史丞。由《九曜占书》的书名,可知罗、计的躔度及其星占意义,应已渐为当时的中土天文家重视。另一位著名的天文家僧一行 (683-727),相传更曾大量引进佛经中以罗、计占算吉凶的术法,如在《续藏经》所收题为一行撰著的《梵天火罗九曜》、《北斗七星护摩法》及《炽盛光 要法》中,即细述如何在隐密处画形供养此两曜以禳灾。

中国占星学,七正四余,由来及考证

      由西天竺国婆罗门僧金俱吒所撰集的《七曜攘灾决》,是在第九世纪初被译介入中国的,此书中对罗、计两曜曾提出相当具体的定义,曰:罗喉,遏罗师者,一名黄幡,一名蚀神头,一名复,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逢日月则蚀,朔望逢之必蚀,与日月相对亦蚀……对人本宫,则有灾祸,或隐覆不通, 为厄最重。常逆行於天,行无徐疾,十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一度十分度之六,一年行十九度三分度之一,一年半行一次,十八年一周天退十一度三分度之二,凡九十 三年一大终而复始。
        由其中「逢日月则蚀」的叙述,我们可推断此书中应是以罗喉为黄道与白道相交的两点之一。
由於地球的赤道部分较为鼓起,故会对月亮的咝熊壍喇a生摄动(Perturbation),而导致黄、白交点的连发生转动,其方向则与月绕地的公转方向 相反,此即现代天文学中所称的交点退行(Regression of the Nodes),而其周期即所谓的章动周期(Nutation Period),今测约为18.61年。此一黄白交点向西退行的现象,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由刘洪所发现,刘洪以为此点乃依每27683/1488 (= 18.60417)日退行一度的均匀速率邉樱嗉匆恢芴旒s需18.60年。

       而《七曜攘灾决》中所称的「一年行十九度三分度之一」,相当於一周天 18.62年,此与章动周期相当接近,更证实罗喉确为黄白交点之一。又据该书中所记元和元年(806)之后共93年的罗喉躔度推断,当时乃定义罗喉所在为 黄、白道两交点中的升交点。

        在《九执历》中,罗喉又被称为「阿修」,此历以显庆二年(657)二月初一日为历首,其中记阿修的咝羞L 期为6794日(约合18.60年),并称阿修在历首时乃位於「五相二十四度四十分」,由於一相即30度,故约合黄经174.7度,经以现代天文知识回推 白道升交点的位置后,发现其在历首的平行黄经(Mean Longitude)应为175.9度,显然此历亦是以罗喉为白道的升交点。又,我国古代云南某族所使用的印度系统历法,同样是将罗喉定义成白道的升交 点。
       至於计都的形性与行度,《七曜攘灾决》中称:计都,遏逻师,一名豹尾,一名蚀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太阴首。常 隐行不见,到人本宫,则有灾祸,或隐覆不通,为厄最重。常顺行於天,行无徐疾,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三度十分度之四,九月行一次,一年行四十度十分度之七, 凡九年一周天差六度十分度之三,凡六十二年七周天差三度十分度之四。
由其中「常顺行於天」一语,知当时所定义的计都应与黄白交点无关。而计都每约九年顺行一周天的邉樱c月球近地点或远地点的拱邉(Apsidal Motion)十分相近,经比对《七曜攘灾决》一书中所记元和元年之后共62年的计都躔度后,发现计都应指的是远地点。
       此一以罗喉为白道升交点、计都为月亮远地点的说法,亦曾随留学僧传入日本,现今日本尚存有两幅早期以九曜位置占算星命的天宫图,年代分别系於西元1113及1268年,其中罗、计的躔度即依类似《七曜攘灾决》的方式推步。
       第八世纪末,尝造《符天历》行於民间的术者曹士蒍,相传著有《罗计二隐曜立成历》一书。《宋史‧艺文志》中亦出现《符天九星算法》及《符天九曜通元立成 法》等相关书名。后周世宗(954-959)时,王朴更尝在进《钦天历》的奏表中称,九曜长久以来已变为「注历之恒式」。由这些证据,可知罗、计两曜在唐 末、五代时,应已相当受官方及民间历家的重视。
       至於四余中的月孛及紫气两曜,传入中土的时间则稍晚。据明代邢云路所称,四余均出自 《都赖聿斯经》,贞元(785-804)初,此书中推十一星(指四余及七政,又称为十一曜)躔度的天竺历术,始由婆罗门俊士李弼乾完整译出,但其中的推月 孛之法,则早在一百多年前即已由李淳风(602-670)引入。此处所称的《都赖聿斯经》,或已佚,应即《都利聿斯经》的异名同书,因据《新唐书‧艺文 志》中的记载,后者凡两卷,为都赖(指西域康居城的都赖水)术士李弥乾於贞元中传自西天竺,并由一名为璩公者译成汉文,而此一李弥乾应与邢云路所称的李弼 乾同为一人。
       对月孛传入中土的说法,不知有无确切的证据,经查题为李淳风所著的《乙巳占》、《乾坤变异录》及《玉历通政经》等 书,或李淳风所编制的《麟德历》中,均不曾见有只言涉及四余。且在其它第六、七世纪的历算或术数文献中,亦均不曾见有涉及月孛及紫气的内容,故保守一点的 说法,四余中的月孛与紫气两曜,或许同是在李弥乾之时始传入中土的。
       四余之说,最初或仅在民间流传,以为占算吉凶之用,此故在《宋史‧艺文志》中可见到《五星六曜面部诀》之类的书名。在官方所使用的历法中,一直到明代的《大统历》,始正式出现推步四余的术法。相传在金赵知微所重修的《大明 历》中,亦有推四余法,惟在元初造历时失传,但明末耶稣会士罗雅谷(Jacques Rho; 1590-1638)尝驳斥此说,称:夫金、元相去未远,元初本承用金历,何遽失传?则是赵知微之猥滥如此,术及《转神历》皆俚鄙不经,殆耶律楚材、王恂、郭守敬诸人所讳也,何足述哉!
       自印度传入的四余,至迟在第十一世纪时,其定义开始发生改变。如北宋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一书,在讨论日、月食成因时,尝叙及罗、计曰:
       黄道与月道,如两环相叠而小差。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则日为之蚀;正一度相对,则月为之亏。虽同一度,而月道与黄道不相近,自不相侵;同度而又近黄道、月道 之交,日月相值,乃相陵掩。正当其交处,则蚀而既;不全当交道,则随其相犯溕疃g……交道每月退一度余,凡二百四十九交而一期。故西天法罗喉、计都皆逆 步之,乃今之交道也。交初谓之「罗喉」,交中谓之「计都」。
       在此,沈括直指罗、计两曜为黄、白两道的两个交点。至於前引文中的 「二百四十九」之数,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以为应是「三百四十九」之误,他将「凡三百四十九交而一期」释作乃指交点年的长度为349日,但此说似嫌牵强,因原文中所称的「凡二 百四十九交而一期」,乃指的是「交道(黄白交点)」以每月一度余的退行速率,在经过249个交点月后,又回到原位置的现象,而与交点年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 的。
       元代民间学者赵友钦所撰的《革象新书》一书,更尝明确地定义四余,如以罗喉为降交点(由黄道面之北向南通过黄道之点,古名初交、正交、天首或阳历口),计都为升交点(由黄道面之南向北通过黄道之点,古名中交、天尾或阴历口),其文曰:
      月行不由黄道,亦不由赤道,乃出入黄道之内外也。北有紫微垣,帝座居之,故北曰内、南曰外……月道与黄道相交处在二交之始,强名曰罗喉;交之中,强名曰计 都。自交初至於交中,月在黄道外,名曰阳历,乃背罗向计之处也;自交中至於交初,月在黄道内,名曰阴历,乃背计向罗之处也。
同书中亦详载月孛及紫气的行躔,称:夫月孛者,是从月之盈缩而求,盈缩一转该二十七日五十五分四十六秒,月行三百六十八度三十七分四秒半,孛行三度一十一分四十秒半,以黄道周天之度并孛行数, 即月行处也,大约六十二年而七周天,太阴最迟之处与其同躔。夫紫气者,起於闰法,约二十八年而周天,《授时历》以一十日八十七分五十三秒八十四毫为岁之 闰,紫气则一岁行一十三度五分四秒六十毫八十芒,两数比之,乃加二之算,二十八年十闰,紫气周行十二宫,亦加二之算也。
       若以现代的天文术语表示,此书中即定义月孛为月球绕地椭圆轨道的远地点(月行最迟之处),显然此时中国四余中的月孛已将原先印度传来的计都取而代之了。
       至於紫气一曜,历家多以为与闰余相关,因约二十八年有十闰,故定义紫气每二十八日行一度,亦即每二十八年行一周天。由於紫气为四余中唯一无天文学上具体 相应意义者,故后世亦有学者提出其它附会的解释,如清初的天算家游艺,虽其本身精於西法,但仍无法跳脱传统,完全屏弃紫气,尝称:「紫气者,元算生於闰 余,或为土、木二星相会之所,或古人以此纪直年耳,故二十八年月之闰余而生气一周,皆是交食之积算也」。清初另一位会通中西的天算家王锡阐 (1628-1682),则试图赋与紫气较具天文意义的内涵,称:
       四余皆缘日月躔离而生,实无星象可指,或言气为月华、孛为彗孛者,妄也!近世有论天无紫气者,支分缕析,反覆十有余条,辨则辨矣,然气失於闰,本非无因,但年远数盈,苟不探本穷源,未易修改,况合气与朔而成闰,是以有气不 可无朔,术家弃朔而存气,端绪已失,故纠纷而不可理。余向推阳朔一行,为修改紫气之根,而草野无制作之权,未敢轻以问世。
王锡阐在其《历法表》一书中,亦列有〈四余立成〉、〈四余交宫〉及〈四余捷法立成〉等内容,并以传统的均匀邉油破湫卸取
       虽然中国传统均视四余为常隐不见的星体,但却以为在特殊的情形下,亦可如七政一般可以测得。如称罗、计因遮掩日、月光线以成蚀象,故在交食时即为可测。 而紫气在「王者德至於天」时,亦可能视见,此即所谓的景星或称德星,其状如半月,通常生於晦朔,以「助月为明」。又,当有妖孽出时,古人认为月孛亦可能视 见,其星为彗星之属,但却光芒四出,与一般光芒偏扫的彗星不同,见则必凶,如《春秋》中「孛见大辰」或「孛入北斗」之类的记载即属此。
       在《古今律历考》一书中,即曾具体地讨论如何从两次紫气(或月孛)出现的位置及时间,验证其周天之数是否正确,其文曰:气生於十闰,月生於月迟,古有此说,然二皆隐曜。孛星间见於史乘,则宜取古一孛,见宿度日时刻,距今一孛,见宿度日时刻,用距积年月日时刻,以月孛周天之数 而一,或可得也。至於紫气,则古来所见者少,亦须候其前后两见,依求月孛术步之亦得,然所见既少,俟见而测 知何时,姑立法可也。
但由於邢云路以紫气与月孛两曜极为罕见,故其说仍只停留在理论的层次,而未曾付诸实证。

标签: 七政四余 占星学 中国占星学 星相学 命理学 果老星宗 七政四余在线排盘 荧惑守心 星相命理 星座 中国星座 十二星座 南斗七星 北斗七星 命宫 夫妻宫 官禄宫 财帛宫 星命学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师傅微信:262412998点击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