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风水——
中国人都知道风水,也很认真的去了解、运用风水。
风水的真相就是一句很老的话—— 福地福人居。
你要是有福分,住在风水差的地方,风水会随你转好。
你要是没福分,住在风水好的地方,你镇不住,好风水会自行破掉。
这里有个故事,说禅宗一个祖师,看中一处风水,建庙宇的话,将来可以有很多人才这里修行成就。庙宇修好了,祖师要找一个住持。别人给他推荐一个,他看了看说,这个不行,只能五百人。又推荐一个,他看了看说,这个不行,只能一千人。最后他发现一个做杂事的和尚,说这个人做住持,很多人,能发扬光大。这叫做福人镇福地。
那么,风水怎样自行破掉或者改变呢?——
比如风雷雨电草木虫蚁,这些都可以改变地貌,也就是风水,自然界的万物既可以造就好风水,也可以破掉风水。
那么,风水为什么会破掉呢?——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帝王将相,都找最好的风水,但是他们还是败了,为什么呢?
因为福德气数尽。要是福德养不起,镇不住这个好风水,它自己就会破掉的(可惜了宝地)。这好比资财养不起一头大象(帝脉),大象就被饿死,自己也很快被吃穷(所以历史上有些人住好风水大发之后又大难)。你若是换养一只小狗(住一般的地方),也许还养得活蹦乱跳。
我们中国有句话说:人杰地灵明灯命理学。地是有灵的,地上的万物都有灵。你的福德不够,好风水不服你,不愿意护持你,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尊心很强。这就像一匹宝马,不但你选它,它还要选你,它不喜欢你,就刨蹄子冲鼻子不让碰。反过来,如果住了一个合适的人,它会象女人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越发的注重美丽耀眼, 越要展现自己的精华美妙。它这个感情就像找到自己的知己了,(我们佛家说一个缘字,风水也是缘分)我们遇到心上人什么感觉?——特精神,俗一点说就是八十老太太觉得自己十八,大老粗也能写诗了,这叫画龙点睛笔,灵魂都活过来了,它也是如此。.
所以从小我娘就教导我,要尊敬天地日月山河草木虫鱼沙石万物书本乃至课本、乃至人民币,这一切都是有灵的。你恭敬它,它处处成就你,帮助你。
那么怎样养风水呢?—— 养福德。
第一个养风水的就是不杀生。所谓风水宝地,就是生气最旺盛的地方。杀生,生灵都害怕,都避之不及。想想什么地方没生灵——沙漠。沙漠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载什么资财福禄寿喜康呢。
第二个养风水的就是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不抵触顶撞父母,我打断片刻,给大家论一下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改转一切命运的生活药方,佛陀都亲口说了修世间法(工作、姻缘、考试、财富、美貌、尊贵)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佛陀也只说了一种人他虽然轮回流转但是善根不坏,这就是孝顺父母的人明灯命理学
佛家原理——为什么孝顺父母,可以解决工作、姻缘、资财、办事、抑郁多病等一切问题
第三个养风水的就是不说人坏话,在家里头对亲人也不可说。因为哪里都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鬼神都听着呢,万物都听着呢,你身边的杯盘碗盏屏风桌椅都听着呢。你说人坏话,它们不服你。这好比一个将帅,军士不服你,你就镇不住,军心散乱。它们跟你呆久了,还会有样学样,学得和你一样,这就是俗话“物是主人形”。
所以有的相者,看看别人用过的东西,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东西自己会倾诉的。万物性灵,万物都是会自己倾诉的。这并不是神通,这个就像西方人做过一个实验,把女王用过的银汤匙和一个一模一样的新银汤匙给小宝宝选择,小宝宝很自然的去选女王用过的。
一个人把自己放得低,心放得正,就可以和它们交流,这就是孟子中庸所说——
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恭敬是获取一切智慧的珍宝。
我们说大海以其善下所以为百谷王。大海地势最低所以成王。我把自己放在最低,万物百川的智慧福德也同样可以汇聚进来。明灯命理学
我们说厚德载物,载物必须要把自己放在物的下面,把自己放在最低。
我们说上德若谷,第一等厚德是虚怀若谷。而真正的虚怀若谷,离不开恭敬的念头。
达真堪布说“众生福薄,就是因为彼此的恭敬越来越少”。恭敬天可以了知天道;恭敬地可以了知地理;恭敬星辰可以了知星辰;恭敬山河可以了知山河;恭敬草木可以了知草木;恭敬虫鱼可以了知虫鱼;恭敬沙石可以了知沙石。
海涛法师说:你恭敬数学课本和数学老师,你的数学考试都不会差。——精诚之至,金石为开,何况其他。你恭敬什么,什么就愿意被你知道,愿意告诉你,帮助你,成就你。
再说算命——八字、奇门、测字、河洛、相术、斗数、六壬、梅花、七政、果老、星座
先说算命有没有道理,的确是有道理的,我小时候就知道我自己的有缘人生辰是什么,家族祖上如何,姓氏、名字是几个字,是什么字。这个不是什么神通,我小时候喜欢观察草木沙石虫鱼的道理,然后类推出来。
只几本书,按图索骥,这是没有用的。比如八字八字,八字一定要看完八个字,生克之妙在八个字之间流动。差一个字,变化非常大。——所有论命术都是围棋,各棋子好比星辰,这是集体作战,单个棋子没有作用,那书上只会说一两个棋子,却从来不会说整个棋局的。明灯命理学
道家修行好的师父怎么看八字呢?—— 不是一个字八字,把八字当做面相,摆在面前看相。为什么呢?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每个字都有面相,摆在一起就是象(比如看一个人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辞可以透出这个人的过去,字可以透出这个人的现在,意可以透出这个人的未来。)。这所有的术数,与其说是论命,不如说是观命。
看得懂象的人,一定对天地万物都毕恭毕敬,因为知道得越多,越知道敬畏,越知道敬畏,越不敢发言——各位祖师在上,列位先辈在前,无数鬼神在四周,要说也轮不到我来说的,不是自己不能发言,是轮不到自己发言,他们不说,我又怎么好意思先呢?
真正想知道什么,首先发恭敬心,如果真的想懂得,恭恭敬敬,祖师爷就会教你,你脑袋里打一个问号,祖师就给你个解答。其实每个门派的祖师找弟子,比弟子找师父还紧张心切的。一个笨弟子,能发恭敬心,谁不喜欢孝顺弟子?发恭敬心的肯定不是笨弟子,而是大根器。孔圣人经常批评颜回没主见,时时就一句老师说得对,可是他最喜欢颜回,因为颜回最孝顺。
那么算命是什么呢?——
其实骨骼可以承受三品福禄的, 都必定识人。
要看人并没有那么复杂的, 更不需要神通。明灯命理学
老子正是观察万物,才懂得道理的。所以古人要我们格物。格物就是研究万物的道理,懂得做人治世。
比如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就坚硬了。人活着身躯是柔软的,死了就僵硬了。这是说柔软是生机的一种表现,以此可以推论到做人柔软不执拗,是福厚富贵之基。
人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出来的。每个细胞里都有等同的基因。
我的意思是,不管看人的什么地方,也都是这个人的全相,可以通过骨骼看,可以通过背形看,可以通过面容看,可以通过他的住所看,可以通过他皮肤看,可以通过他写字看,可以通过他的文具盒看。古人为什么可以把脉,根据人的脉象来判断一个人的福禄呢? 这是确实可以的。一个人和他身边的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他自己的心相放大映射出来的,仔细观察这些信息,自己是可以看出来的。
要定人的福禄,看一看这个人说话做事。
不是说去看他说好话多行善现在就有福禄,而是言行细微的构造上透出来的,既藏不住过去,也藏不住现在,也掩不住未来。只要明白判断的法则——就像古代的圣贤,没学过什么相术,可他们相人一说一个准。
我是不算命的,我前面三十年都在跟着我知道的定数走。
我12岁开始就知道自己将来有什么落处,也很忧愁,我想过无数种方法来避劫数,可是一次都没避开过,因为自己懂得的太少了。(我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像各位师兄早早遇到佛法)。我小时候尝试用自己认为的方式去改善,主要是修身养气。明灯命理学
说到养气,大家会联想到比较神神秘秘的一些。其实养气是很简单也很实际的言行,比如说话不拗反着别人,做事常常帮助别人顺利,自己的气流也会由于这种心理暗示通畅起来。比如生气嗔恨是经常哽气堵气的,所以就要控制脾气。比如浊气下降成大地才可以载万物,所以就要注意包容其他人的缺点污浊之处,让自己可以载物,载物会如何 -- 会资财富有。
其实这些都是很实际的,把玄机看穿了,就没有玄机,都是朴实的日常。先贤说: 返朴归真
世人认为神神秘秘的东西,正是因为不了解。一旦了解了,就发现再平常浅显不过,就在于最平凡的日常万物之中。宇宙的法则,的确复杂精密,浩瀚博大。大处虽大,小处在万物的每一物上,都是法则的运用。观察这些,就可以由小而大的明白。
比如从哪里了悟佛法——
佛法就存在一切之中,映射在大处是我们不能测知想象的境界,但是映射在小处,我们却是每天碰见的。佛法再高深,他也一定会映射在我们日常生活言行中。(就像同一个道大处运行日月星辰,小处长养花草树木;同一个物理定律,大处可以用来计算星辰运行轨道,小处可以用来设计生活用品)明灯命理学
佛法可以从生活言行中去悟(发现、明白)——
就像宇宙运行的数理化定律,也可以从地面某个小实验室里领悟出来,并且定律本身大都只有几行字,中小学生都学得懂(可以回想中学课本)。
所以真正懂了佛法,一定会从日常言行里映射出来——这就是领悟日月星辰宇宙定律,就是领悟无上无等等法。
古人为什么知道星辰日月的运行计算,这并不是迷信的神神鬼鬼,这也是他们长期的观察明白了法则,好比物理数学上明白一些定律。
那么算命原理究竟是什么呢——
格物。(格物就是了解万物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愿意去格物,观察万物的道理,就会判断过去,现在,和未来。但也仅仅限于判断。
万物都是有样子的,甚至人写的字都有样子。正是因为有这些不一样,所以他们成为有差别的个体。如果能够洞悉其中每一点对应的是什么,自然可以顺藤摸瓜的看到过去,现在,未来。
所谓道行,绝不是借鬼神外物。真正的道行,是格物。这两个字,才是精髓。考古学家可以根据化石的样子推断过去的 ;天文学家可以根据公式计算星辰的未来轨迹;上司可以根据你现在的工作业绩定现在的考核。学物理的时候,学过粒子有一个初始态的话,那么粒子的运行轨迹就是既定的。不管是智能生物,还是人造物品,或者天然存在的物品,只要选定一个初始状态,就可以知道它的这种状态会维持多长时间,轨迹如何。所以古人还可以推算一只碗一个花瓶的结果。明灯命理学
我建议如何养气的文章——很多人怕阴气,我可以解释一下阴气是什么——其实不必害怕. 人的害怕都是因为还没有足够的了解. 我不是教大家算命, 小小解释一下
阴者, 荫也.
荫就是坐享其成, 也叫做倚贵格。
如果大家会观气象, 就会发现, 大官大富翁的小孩子, 都是阴气重的, 为什么呢? 因为受父母荫. 古代的妃嫔也属于倚贵格, 都是阴气重的. 中国人数最多的族性李氏, 就是阴木, 木性仁, 阴者荫, 于是子孙天下生, 富豪也是最多的. 还有些香港富豪, 生子孙都在阴年生, 也是因为自己本身家业巨大, 让子孙能够承袭庇荫. 反过来说, 白手起家创业享福的人, 阳气会比较重, 因为阳气主开创, 进取, 是隐的反面. 大多数受众人喜欢人, 都是阴气重的, 原因并不神秘。
阴者, 隐也
爱显耀好斗的人, 大家都不喜欢; 反而低调柔和的人, 大家都亲近他。
阴气是主富的. 所以在一些术数上, 太阴就是主财的.从骨肉来说, 没有阴气, 皮肉就不滋润, 皮肉不滋润, 求财会比较辛苦。明灯命理学
阳气分生气和死气
生气就好比阳光和煦, 万物生长, 死气就好比阳光暴晒, 沙漠一样。
阴气也分生气和死气
生气就好比婉转流淌的小河, 死气就好比臭水沟。
阴德, 隐德, 荫德
有生气的阴气就是德气
慈和忠孝谦卑自辱, 知廉识耻先意问讯, 循良贞谨清洁义让。
这种隐晦自己, 光显别人的德气, 也是阴气
可是这些算命知识,就算懂得,又如何呢?我从小知道这些,只是增加了恐惧和忧虑,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改。
道术以形物改命的危险处,就在于“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我小小解释就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什么叫做顺天应人,这上半句就是顺天,下半句则是应人。
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自强不息,才能长治久安。这世界上唯一可以救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事事最终都是要依靠自己站起来的,自强顶万援。凡事都是有解决方法的,所以遇事不要着急、烦躁。
物就是各种收成,各种财富。物只能用厚德载。否则反而会成为灾难——比如说,现在给你一千万,人家几十亿都不怕,但你拿到一千万以后是会害怕的。害怕人来抢、来偷、来盗。小偷盯你这样的人,超过去盯比你有钱百千倍的企业家。这一千万,你拿来做什么?你没有德,就会用来放纵自己,整天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最后害了自己身体、心灵、健康,把自己毁了。这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道理。上天之所以没有给我福,因为我目前的德行载不起,给我就害我。明灯命理学
为了感恩你关注我的 ,特赠送你《中国文化的核心》高能量视频!请立刻 加我为好友!
愿我们一起同修!
一起觉醒!
佛说,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
因此,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02.
20 岁觉得漂亮真好,30 岁觉得年轻真好,40 岁觉得当官真好,50岁觉得有钱真好,60 岁觉得悠闲真好,70 岁觉得没病真好,80 岁觉得活着真好。
人生不必过于计较: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丑人俊顺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气就好,谁对谁错理解就好,人这一生平安就好。
03.
尝尽人间百味,还是清淡最美;看过人生繁华,还是平淡最真。
生活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它。平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带着面具,活在虚荣的梦幻里。明灯命理学
04.
生活上,有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在待人上,有一颗慈悲心,你会更积善;有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在做事上,有一颗因果心,你会更明理;有一颗不贪心,你会更快乐!在处世上,有一颗忍让心,你会更逢源;有一颗质朴心,你会更纯粹!
05.
叶子的离开,不是风的追求,也不是树的挽留,而是命运的安排,自然的选择;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有时候离开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06.
急事,慢慢说;大事:想清楚说;小事,幽默说;做不到的事,不随便说;别人的事:谨慎说;自己的事,坦诚地说;该做的事,做好再说;将来的事,到时再说;开心事,看场合说;伤心事,不要见人就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说;没有的事,不要胡说;伤人事,不说。
07.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眼前从不好高骛远。
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拥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
08.
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行走在人群中,我们总是感觉有无数穿心掠肺的目光,有很多飞短流长的冷言,最终乱了心神,渐渐被缚于自己编织的一团乱麻之中。明灯命理学
其实活着是给自己看的,没有多少人能够把你留在心上。
09.
拿得起,是一种担当;放得下,是一种洒脱。
人生纠结的,不是该拿起,还是该放下,而是什么该拿,什么该放。拿起与放下之间的选择就是命运的方向。一切皆因果,佛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无论对错,倔强地扛着,就是一种担当。爽快地放下,便是一种洒脱。
10.
凡事不必苛求,来了就来了;凡事不必计较,过了就过了;遇事不要皱眉,笑了就笑了;结果不要强求,做了就对了;生活就是一种简单,心静了就平和了。
不要去拒绝忙碌,因为它是一种充实;不要去抱怨挫折,因为它是一种坚强;不要去选择沉默,因为它是你最大的魅力!
11.
有些人面前,你越想靠近,你表现得越在乎,就会点燃他的傲慢和不在乎,也就越显得你没价值;有些事面前,你越想解决,你表现得越迫切,往往会适得其反,结果会越糟糕。
属于你的,或者你能得到的,不要轻易言弃,不要让记忆中有太多遗憾和悔恨;和你无缘的,不要盲目追求,不要随意丢弃你的自信与尊严。
12.
世上最难求的是爱情,世上最难受的是无情,世上最难还的是人情,世上最难断的是感情,世上最难得的是友情,世上最难分的是亲情,世上最难找的是真情,世上最难猜的是心情,世上最难报的是恩情,世上最痛苦的是自作多情。明灯命理学
13.
越是不能放下,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越消失得快。越想拥有的,常不属于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越是看重的,越得不到;越是在乎的,越抓不住。
那些想要的东西,大都不在你身边。人生总是在得失中不断循环,随遇而安是一种生活态度。
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当下。
14.
心存梦想,机遇就会笼罩着你;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于你;心存坚持,快乐就会常伴你;心存真诚,平安就会跟随你;心存感恩,贵人就会青睐你;心存善念,阳光就会照耀你;心存美丽,温暖就会围绕你;心存大爱,崇高就会追随你;心存他人,真情就会回报你。
15.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爱上一个人时,这个人也恰好爱你。
幸福就是你口渴时,有人替你斟上杯茶。幸福就是你想旅行时有玩伴,你想工作时有伙伴,你想流泪时有陪伴。
其实幸福并不需要奢侈和豪华,有时要的越多反而越难幸福。小人物,小欲望,小满足,才是大幸福。
16.
人生无常,有得意,有失意,有顺境,有逆流,可谓悲喜交织,苦乐参半。
品味了苦涩,方懂得甘甜的滋味;经受了苦难,才知道坚强的美丽。压抑了,那就换个环境呼吸;困惑了,那就转个角度思考;没路了,不妨回头,路在脚下,哪个方向都可以走。明灯命理学
只要你不冲动、不放弃、不烦恼,其实天湛蓝、路很宽
相传,潞水境内的露岭是炎帝神农氏榆罔的封地。潞水及其周围地区因此又被称为“神农故地。”《潞水乡志》(1990年12月出版)引《史略循蜚记》说:黄帝杀蚩尤,封榆罔于露。又引《湖广通志》云:黄帝次子少昊金天氏葬茶陵露水。“潞水”一名即由这些记载而来,中间经由了由“露水”演变为“潞水”的过程。
露岭,潞水人称之为“露里坳”,与杨柳仙、天堂山(一说叫天子山)相连为一体。山脉西侧为攸县凉江乡,南段与虎踞茶涧相连,东侧即潞水镇,是大元村的主要林地所在地(但其中大部分属国营云阳林场)。露岭在颜氏族谱中记为“鹭岭”,如果单指一座山,露岭就是“露里坳”;如果指一个小山系就是包括露岭、杨柳仙、天台山等山脉在内的山系。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一个叫“露岭”的小山系,它是武功山的一个支系。潞水河的五大支流有四大支流发源于这个小山系,其中又以发源于露岭山麓公彦龙的洋田江、发源于天台山茅叶龙深涧中的潞溪为两大主要支流。在谱牒记载中,潞水河多记为“潞溪”、“潞水溪”。潞水河是潞水方言区内唯一的河流,它发源于露岭这个小山系故而称为“潞水”。潞水河流经潞水地区,故而人们把这个流域称为“潞水”。一句话,“潞水”之名是因河而得的。所以,几乎是所有的谱牒都把潞水这个地方称为“潞溪”(如颜氏族谱称其先祖“徙居潞溪”)。明灯命理学
《酃县志》载:“茶陵睦乡有潞水溪,相传炎帝卜葬于此,弗吉,乃归栖鹿原。”酃县即现在的炎陵县。酃县因“邑有圣陵”,于1994年改名为炎陵县。这个记载与潞水的一个民间传说完全一致。民间传说,炎帝神农氏死后,决定安葬在封地附近的天子山,坑挖好后,发现坑下有溶洞,坑底是空的。风水先生阳丙吉认为这样就“破气”了,炎帝神农氏安葬在这里会走了“龙脉”。于是,大家决定把炎帝神农氏的灵柩南迁,安葬在另一个风水宝地鹿原坡。这就是现在的炎帝陵。这个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的地方即天堂山。天堂山是潞水镇最大的山,也是农元村的主要林地。因为这个传说,潞水民间又把它叫做 “天子山”。民间称炎帝神农氏为“神农皇帝”、“神农天子”,“天子山”,意思就是安葬神农天子的山。一部分老人甚至还能清楚地说出那个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神农氏的古坑位置。
说到这里,似乎有太多的问题必须一问了,至少有这么两个问题要说清楚:炎帝神农氏和榆罔是什么关系?榆罔为什么会来到潞水这个地方?明灯命理学
先来说一说炎帝神农氏这个称号的问题。以一个人生平的功业来给人命名,这大概是古人的一个习惯。“轩辕”的原意是指车辕。王逸在注释《楚辞·远游》时说:“轩辕,黄帝号也。始作车服,天下号为‘轩辕氏’也。”又,《太平御览》卷七七二引《释名》云:“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据此,王子今先生推测,这样的称谓“暗示交通方面的创制,很可能是这位传说中时代的部族领袖诸多功业之中最为突出的内容之一。”“神农氏”一名也是这样而来的。《白虎通·号》云:“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段话告诉我们:神农之所以称为“神农”,是因为他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过重大的发明创造,使人民深受其益。至于“炎帝”这个称号,则与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有关。古人把这个学说与南方地理上的气候特征结合起来,于是,衍生了“炎帝”这个称号。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以后,成为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即“帝”,南方的“帝”。南方有炎热的特点,五行属火,所以,就称之为“炎帝”。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有许多纪念、敬仰炎帝的遗迹和传说,乃至民俗,对此,赵世超先生在《阴阳五行学说与炎帝文化的南迁》一文中用五行学说作了解释:南方丙丁火,气候炎热,与火的特征相似,“把炎帝配成了南方之帝,所以南方才出现了炎帝崇拜。”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易》云:“炮牺氏没,神农氏作……以火承木,故为炎帝。”蔡邕《独断》云:“木生火。宓牺氏没,神农以火德继之。”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这是阴阳家将阴阳五行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以阴阳消息、五德终始理论解释远古时期的帝王及后世的王朝前后更替现象的结果。明灯命理学
那么,炎帝神农氏与榆罔是什么关系呢?还得先说一些“题外话”。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这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常识。但在历史上,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似乎一直是个悬案。一种意见认为两者并非一人。司马迁的《史记》没有明确表述这种看法,但是,对此是有所暗示的。《史记·封禅书》引管仲的话说:“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管子是最早执这种理论的(语见《管子·封禅》,文字与《史记·封禅书〉相同。)后来,崔述《补上古考信录》则直言:“神农非炎帝。”但是,似乎是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种主流意见认为神农氏和炎帝是同一个人。许多文献资料对此作了解释,比如,王符在《潜夫论·五德志》中说:“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基于这种认识,部分文献资料还特意记载炎帝神农氏所传的世系。但是,文献资料在叙述炎帝神农氏所传世系时,有“八世”与“十七世”、“一百二十年”与“五百二十岁”之异。《春秋命历序》说:“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这八世即《帝王世纪》所说的:“神农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听谈(又作听祓)。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及轩辕氏。”《吕氏春秋·慎势览》说:“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十七世就是五百一十年,与前面所说的“五百二十岁”相符。但是,这样的记载难以磨合之处也很明显:到底是“八世”还是 “十七世”?是“一百二十年”还是 “五百二十岁”?神农真的“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吗?“八世”怎么可能“合五百二十岁”呢?对此,何光岳先生解释说,可能,《帝王世纪》所说的这八代只是神农氏也即炎帝氏族部落系统中较杰出的八代首领,他们的功业被自己的部落后裔传诵着,所以,他们的名字才流传下来,而其余的几代,他们的名字则可能不为人所传记了。至于这八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他们在农耕文化史上的重大发明创造而来的。比方说,帝榆罔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他发明了在农田周围广植榆树以防风灾和动物践踏庄稼这种耕作技术而来的。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不符合中国人祖先崇拜情结的传统:祖先的后代是不会轻易忘记祖先的名字的。至于“一百二十年”这种说法,目前似乎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可能,这至少是两代神农的在位时间或年龄。明灯命理学
还得来说一说炎帝神农氏这个称号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两个称号呢?文献资料似乎对此已作了解释。王符说:“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世本·帝系篇》云:“炎帝身号,神农代号。”《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始教农耕,故号神农氏。”《易》云:“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这些解释固然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似乎仍然是“语焉不详”,缺少具体可感的信息。比较而言,何光岳先生的解释应该是最为具体的,因而也较为合理。他解释说:神农和炎帝是同一个氏族的前后两个不同时代的首领名称。神农氏这个名称在前,氏族首领叫神农氏,氏族以首领的名称命名,也叫神农氏。后来,这个部落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叫炎帝,或者说,南迁以后,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改称炎帝,同样,人们也以他的名字来作为氏族部落的名字,这个氏族改名为炎帝部落。这样两个时代的其他首领都沿用神农、炎帝这样的称号,所以,炎帝神农氏这个称号和氏族部落世代也就流传延续了八代或十七代,达一百二十年或五百二十年之久。但是,这种解释至少与《逸周书·尝麦》等古籍的记载不一致。看来,对这样的问题还是存疑为好。明灯命理学
我们现在不妨以何光岳先生的解释为据来说炎帝神农氏与榆罔的关系:榆罔是炎帝神农氏这个氏族部落系统中的第八代首领,一个杰出的首领。因为他在农耕史上的重大贡献,而在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系统中的众多首领谱牒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明灯命理学
那么,这个叫榆罔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首领为什么来到潞水呢?
先来看一看文献资料。《史记·五帝本纪》对此透露了一定的信息。司马迁写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这些记述暗示了这样的信息:明灯命理学
其一,黄帝轩辕氏部落崛起的时候,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开始走向衰落。这时,这个氏族部落已无能力控制其它氏族部落,最终因为一系列的内忧外患而逊于黄帝轩辕氏部落。从此,黄帝轩辕氏取代炎帝神农氏而为天下共主。
其二,在黄帝轩辕氏取代炎帝神农氏的过程中,内政方面,黄帝轩辕氏经过了“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的励精图治;外交方面,黄帝轩辕氏有过“抚万民,度四方”的努力,还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这样的重大战事。
其三,阪泉之战可以说是炎帝神农氏反黄帝轩辕氏取代天下共主地位的反击战。这场战争之后,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与黄帝轩辕氏氏族部落之间是什么关系?黄帝轩辕氏征蚩尤的涿鹿之战时,有过“征师诸侯”的外交、军事活动,这项活动中的诸侯是否包括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还有,蚩尤与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是什么关系呢?这些信息很有弄清楚的必要。
一般的历史书籍认为,蚩尤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中的成员。他趁自己的氏族部落在阪泉之战中大败,大伤元气的时候,发动内乱并打败自己的首领,一度取得了氏族部落的领导权。可能,蚩尤是个鹰派人物,不甘于被黄帝轩辕氏打败的命运,有过整兵再战黄帝的举动,这就是涿鹿之战。所以,黄帝轩辕氏部落乘机与既吃了败仗又大权旁落的炎帝神农氏联合,在涿鹿大败蚩尤。对此,《逸周书·尝麦》做了明确的记载,原文是这样的:“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很明显,前面所说的“帝”,应该是黄帝,后面所说的“赤帝”应该是炎帝。这些记载基本上可以解释上述疑难问题。还有一些记载认为,与黄帝轩辕氏合作打败蚩尤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首领就是榆罔。清代大学士傅恒、刘统勋、尹继善主编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之一·轩辕氏》载:“蚩尤好兵喜乱,作刀戟大弩以暴于天下,兼并诸侯,攻炎帝榆罔,榆罔逊居涿鹿。”《吕氏春秋·慎势览》载:“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至榆罔失。”这些记载明确的告诉我们:与黄帝轩辕氏进行阪泉之战的,以及后来与黄帝轩辕氏联合,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的都是炎帝神农氏榆罔。这说明炎帝神农氏到榆罔时代,至少在北方地区,已是彻底衰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榆罔可能应该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在北方地区的末代首领。明灯命理学
衰落的榆罔及其氏族部落到哪里去了?《史略循蜚记》载:“榆罔名参卢,居空桑。尤居之,乃封榆罔于路。路,露也。”就是说,榆罔被蚩尤打败,原来的居地被蚩尤占了,流落到“路”这个地方,黄帝轩辕氏便卖了顺水个人情,“乃封榆罔于路”,“路”也叫做“露”。《路史》也有类似的记载:黄帝轩辕氏封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明灯命理学
我们假定这个“路”或“露”指的就是以露岭为中心的潞水镇,这些记载也就暗示着衰落了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在榆罔的领导下,已经南迁到湖南茶陵这个地方了。至于说黄帝轩辕氏封榆罔于潞水的露岭,似乎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顺水人情。
《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有圣德,继无怀氏之后,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一曰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炎帝。时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看来,炎帝神农氏南迁途中,还有过勤修内政的努力,并取得了招抚夙沙氏这个氏族部落的重大外交成果,而向南迁徙的路线,则是由北方的姜水流域(今陕西宝鸡市附近)迁至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即“陈”这个地方),向东迁徙的方向则是由河南开封附近迁至今山东省的曲阜(即“营都于鲁曲阜”)。
这样的迁徙并不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的终结。《水经·漻水注》说:漻水西经历乡,“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书》所谓:‘神农即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历乡即湖北省随县的历乡,这个记载说明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又由河南省南迁到了湖北省。《管子·轻重》云:“神农种五谷于淇田之阳”,这个“淇田”据说就是今湖南省宜章县的骑田岭。又王应章在《嘉禾县学记》中解释嘉禾县得名的原因时说:“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曰嘉禾县。”又《衡湘传闻》中说:神农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来山”。《明一统志》说:“耒水出郴州之来山”。这些记载又说明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又由湖北省继续南迁到了湖南省。今湖南的宜章、郴州、嘉禾、耒阳、安仁、茶陵、炎陵诸县多炎帝神农氏的遗迹和传说,大概就是因为这样而来的。这大概也是榆罔氏之所以到潞水的原因。明灯命理学
据文献资料记载,湖南境内似乎应该是这个氏族部落南迁的最后一站。其原因,据何光岳先生考证,大概是这样的:南迁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历经唐、尧、夏、商数代,都处于南方江汉流域之间。到周初,黄帝轩辕氏部落的姬姓周朝势力向南方渗透扩张到了江汉流域,并将其亲族随、唐、蓼、蒋、聃、曾等侯国分封到这里。这样,原来迁徙到这里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生存便受到了周朝威胁,因此,不得不继续南迁到湖南境内了。明灯命理学
文章写到这里,已经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这也就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的原因和路线的问题。但与此有关的其它几个问题仍然有交代的必要。
第一、这个氏族部落南迁的过程中,有过什么重大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活动呢?从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这个氏族部落在历史上标志性的文化成就就是农耕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因此,可以肯定,把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推广到南方,这是这个氏族部落的南迁过程中的重大或主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上活动之一。其它如医药文化的创制、商业文化的创制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无须赘述。
第二、方国的建立问题。这本来应该归之于前一个问题的范畴来讨论,只是因为这个问题似乎历来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有必要单独立为一项来讨论。其实,前面所引《帝王世纪》中的记载似乎对此有所暗示,“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在山东曲阜“营都”了,自然也就有了方国。何光岳先生从姓氏源流的角度考证,考察了我国一百来个姓氏的来源,认为历史上这一百来个姓氏都是由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及其后裔演变而来的。这些姓氏,至少在商周时期分建了很多国家,即方国,比方说,吕氏之后的吕尚,即姜子牙建立了齐国。当然,这样的国家应该是诸侯国了,或者说,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后裔在周朝受封的诸侯国,而不是宽泛意义的方国了。杨向奎先生的《论“以方以国”》一文对此作了系统的考证,认为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在向南迁徙过程中及迁徙后,确实建立了一些方国,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申、吕、齐、许诸国。“申吕文化即属于炎帝一支,炎帝姜姓,申吕是其后裔。”“申先楚后而王,本为一族,疆界相接,后申衰而楚继之称王,逐渐申楚为一,而申在政治、文化上实为楚之核心。”这四个方国中的申、吕均在今河南西南部,许在河南许昌,只有齐在今山东省,处在北方地区。这个问题的厘证给我们的暗示是:方国的建立,有可能扩大到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联盟的范围,即这些方国也可能对外打着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这个旗号,他们的首领也以炎帝神农氏自称。明灯命理学
第三、南迁的部族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的本系还是支系?这实际上牵涉到了榆罔和湖南、潞水的关系这个细节问题了。文献资料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能联系某些资料及炎帝神农氏在南方的遗迹、民间传说来作一些推测。《水经·漻水注》记载的这个遗址和传说与陕西歧山姜城堡神农庙和九圣泉的遗址和传说相同。这说明湖北省随县历乡的神农诞生地,应该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之后一个袭称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的诞生地,因为同一个人不可能在两个地方诞生。有专家考证后认为,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途中,炎帝神农氏的臣属重黎(即祝融氏)曾定居于今河南滑县东的北楚丘一带,其后裔又徙居湖北、湖南,今湖南炎帝陵(即炎帝县的炎帝陵)安葬的很可能就是其中一支部族的首领。这就是说,这个部族南迁的,既有部族的本系,又有部族的支系,乃至于臣属的方国部众。明灯命理学
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历时悠久,部众庞大,工程繁浩,当他们最终迁徙到湖南境内的时候,要问它的领导人是谁,特别是作为这个庞大、复杂的部族的唯一共主的首领是谁,这实在是不可能可以得知的事情。《史略循蜚记》所载及民间传说记载说是一个叫榆罔的人到了潞水,这个具体到了某一个人的说法,应该可以断定是不确切的。榆罔这个名称,似乎以笼统的“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及其部众”来代替更为准确一些。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南迁,不可能确切说是由哪一个人领导的,由哪一支哪一派参与的部族迁徙。但是,可以肯定,这是以炎帝神农氏为载体、以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史前南北文化交融史。明灯命理学
现在应该“言归正传”,说一说炎帝神农氏与潞水的关系了。但还得说两句题外话,算作一份“申明”,这实际上还是我在前面说的、必须交代清楚的一个问题:炎帝神农氏与潞水的关系,应该首先置于炎帝神农氏与历史上的茶陵(即古茶陵地区,包括现在的炎陵县在内)的关系这个大背景中来谈。
关于炎帝神农氏与历史上的茶陵的关系,在文献资料记载及民间传说中都是有据可依的事情。
罗泌的《路史﹒后记》云:“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明一统志》云:“古炎帝陵在县西三十里。”《茶陵州志》载:“炎帝葬茶流传已久,自宋置酃县,炎陵在望也。”至于前面所引的《酃县志》的记载,更是把文献资料与民间传说合而为一了,并且,它还把《明一统志》的记载具体化了:现在的潞水镇的确“在县西三十里”这个位置(应该是讲潞水镇通往县城的古道)。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罗泌的记载告诉我们,茶陵因炎帝陵而得名。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两个问题:“茶乡之尾”在哪里?“茶乡之尾”的炎帝陵与炎陵县的炎帝陵是不是同一个炎帝神农氏的陵墓?
茶水是今茶陵县境内洣水的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今秩堂乡景阳山,即《茶陵州志》(清嘉庆版)所说的“茶山”。茶水流经高陇纳岩水、芝水、白水,经火田合芙水、贝水,经腰陂汇潞水、尧水,由此向南经洣江到旧县城北门归入洣水。地理区域上的茶乡因茶水而得名,指的是茶水流域,大致包括今天的秩堂(含小田)、高陇(含湘东)、八团、火田、腰陂、潞水、思聪、洣江等乡镇。这是广义的茶乡。早在五代时期,今秩堂乡毗塘村龙头境内的茶水左岸就建有龙王庙,当地人称之为茶江里庙。据此,茶江里庙周边地区的今高陇镇龙集、光泉两村及秩堂(含小田)乡,又合称茶乡。这是狭义的茶乡。因此,直到现在,像潞水镇这些地方的许多老人还称八团、火田、高陇(含湘东)、秩堂(含小田)为“茶乡”,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三八区”。在今秩堂(含小田)乡的合户村中和堂还能看到岳飞的题词石碑(文字为“墨庄”),碑文后的跋中有“茶乡”之名。另外,在狭义的茶乡地区,自古至民国期间,道士刊布的文书和口头文词中,均有“长沙府茶陵州茶江乡”的文字。这些都可以说是狭义的茶乡存在的证据。明洪武二年,今茶陵县分为西阳、睦亲、茶陵、衷鹄四个乡,其中的茶陵乡又简称茶乡。这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茶乡,这个“茶乡”大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八区(火田镇芙江以下属睦亲乡。睦亲乡又写作“睦乡”)一致。明灯命理学
在汉语词典中,“尾”原本指动物的尾巴,比喻事物的末端,或者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现在的潞水镇(潞水方言区)自宋代以来一直属于睦亲乡之永居里,至清代顺治十二年,改里为都,潞水镇(潞水方言区)又属睦亲乡的上十一都。道、佛两教的冥司文书以及民间安梁文书中,均有“长沙府茶陵州睦乡”这样的文字,“睦乡”即睦亲乡。在地理位置上,它属于广义的茶乡,而又与狭义的茶乡有一定的距离之隔:中间有腰陂、火田这两个地区,属于茶乡这个地区的边远地区,或者说,不是茶乡的主要部分,称之为“茶乡之尾”是比较合适的。这个说法也与《明一统志》的记载一致。这就是说,在文献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中,“茶乡之尾”指的完全有可能是潞水。明灯命理学
《湖南通志》载:“古迹曰陵墓,茶乡之墟,苍梧之野,古帝弓剑之所藏也。国家有大典,遣官祭告。”如果这个记载所说的“古帝弓剑之所藏也”的陵墓就是《明一统志》所载的古炎帝陵的话,这就暗示潞水的炎帝陵可能只是一处象征意义上的陵墓,就如同后世所说的衣冠冢。把这个推定与《酃县志》记载的资料联系起来看,这就有可能是:潞水和炎陵县两个炎帝陵安葬的是同一个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首领,前者是一座衣冠冢,后者是一座实质意义上的陵墓。正因为前者是一座衣冠冢,所以它逐渐被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后人忽略,乃至遗忘了,祭祀渐少,乃至于无。因此,后世也就只祭炎帝陵而不礼祀这个衣冠冢了。明灯命理学
《茶陵州志》又载:“炎帝葬茶流传已久,自宋置酃县,炎陵在望也。”这个记载似乎又否定了上述推定,即所谓炎帝陵指的是鹿原坡的炎帝陵墓。罗苹注《路史》时更是言之凿凿的说:“今陵山尚存二百余坟,盖妃后亲宗子属在焉。”如果排除前面的推定,这样的记载就更使人难得其详了。
《宋史·地理志》载:南宋绍定年间,茶陵县隶属湖南制置使衡州衡阳郡,境内分为西阳、睦亲、茶陵、衷鹄、康乐、霞阳、常平七个乡和永安、茶陵、霞阳、船厂四个镇。清代《衡州府志》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平定“黑风峒寇”罗世传之后,湖南安抚使曹彦约认为茶陵军辖区过大,地里辽远,难于管辖,建议增置郡邑,以便于控制。于是,这一年,析出康乐、霞阳、常平三个乡设置酃县,但酃县仍属茶陵军管辖。最早的《茶陵州志》修于明代嘉靖四年,《茶陵州志》记载的是 “现时意义”上的炎帝陵而不是传说中的炎帝陵,即潞水的古炎帝陵,这种可能性比较大。这就是说,两种县志的记载和民间传说并不矛盾,前面这个推定仍然是有可能成立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为两个地方的炎帝陵安葬的并非同一个人,两者可能同为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湖南境内的后裔,他们都沿袭炎帝神农氏这个称号而为各自分支的首领。明灯命理学
那么,断言潞水境内有炎帝陵及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后裔有何其它证据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如同问炎帝神农氏这些后裔的去向一样,实在是无从稽考的事情。远古杳杳,古迹湮灭,叩苍天无语,问大地无声,实在是一个不可能找出确凿证据的事情。我们只能从民间传说和民间风俗习惯中捕捉历史的踪迹,以期获知映证的信息及现在与过去相遇的吻合点。
据《湖南通志》记载,今潞水镇的农元村有个叫“神堂湾”的地方,相传炎帝神农氏曾徙居在这里,并常常翻越露岭尝草采药。农元村与这个地名有关的村庄就是“神背”,在这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神农殿。这座神农殿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据当地老人解释,神背一名的由来有两说:一是从前村庄的主体部分在壇官庙之后,二是村庄的主体部分在神农殿之后。处于某一人一物后面,在潞水方言中就是“在某人某物的后背”。这种解释大约是可信的。尽管这个解释没有直接涉及到炎帝神农氏,但还是与此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内容后面再说),《湖南通志》记载的似乎是言之有信的。另外,与神背比邻的大台村有一个叫“神堂”的地方。但这个地名似乎是确有所指的一口水塘,据一些人解释,这口水塘大而且深,经年不竭,如有神助。按这个解释,神堂这个地方似乎与神堂湾及炎帝神农氏无关了。明灯命理学
今农元村的大陇组(即所谓“大陇坳上”)与神背比邻。相传炎帝神农氏经常在这里采药,也在这里传授农耕技术,还在这里发明了米筛这种粮食加工工具。当地百姓感恩不尽,便把炎帝神农氏发明米筛的事迹刻在潞溪岸边一个深潭的岩壁上。这个潭就叫米筛潭。至今,米筛形象依然清晰可见。又有传说,炎帝神农氏教授农耕技术的地方就在现在的神背,百姓们为感谢炎帝神农氏的这份恩情,就把这里叫做“神背”。
事实上,神堂、神背、大陇这三个地方彼此紧邻,是一个相连一体的区域。《湖南通志》所说的神堂湾,大概是指这个区域。
在潞水清水方言区的龙溪村有一个叫“药塘”的地方。药塘指的是一口水塘,相传炎帝神农氏常在这里洗药,因此就叫“药塘”。这个地名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明末清初的一个儒生以方言中的同音字“郁”代替“药”字,将它改名为“郁塘”,但是,在方言中,这个地方地名的读音仍然与“药塘”一致。明灯命理学
潞水镇的狮子岩,相传为炎帝神农氏的狮毛犬晚年休养的地方。至于天子山(即天堂山)上的天子坑遗址,则前面已经讲到,这里不再重复。这些遗址遗迹可以看作是炎帝神农氏曾经在潞水活动乃至生活过的痕迹。
与潞水的腰陂镇,有一个地方叫太子坑,潞水方言称之为“坛子坑”。相传为炎帝神农氏的太子安葬处。另外,露岭南侧的虎锯镇茶涧兔子冲,还有一个叫太子坟的土堆。相传为炎帝神农氏的太子炎居在这里打猎,无意之中,从兔子受伤自救的举动中发现了一种金创药。为了找到这种金创药,炎居冻饿而死。死后,蚂蚁衔土为坟,所以称之为“太子坟”,又叫“蚂蚁坟”、“天子坟”。这些可以说是炎帝神农氏在露岭周边地区活动的遗迹。如果把视线再放宽一点的话,在古茶陵(包括今炎陵县)的其它地区,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遗址遗迹以及传说。
下面要讲述的可能是古茶陵这个大背景下,为古茶陵地区所共有的现象。
一是境内的药农,虽然师承关系不同,执有的仪轨和禁忌不同,但有两点似乎是相同的:近乎咒语而颇有神秘意味的封山、禁山或藏山的默念口诀中提到的历代本草祖师中,必有“神农”的名讳;采药时讳称镰刀、锄头这两种工具,而把前者称为“鹰”,后者称为“鹿”(或“雷公”),并且特别忌讳有亵渎它们的言行。这似乎与传说中作为医药文化开山鼻祖的炎帝神农氏有鹰、鹿两位母亲有关联。明灯命理学
二是境内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还盛行一种叫“踩田”的古老耕作技术,即在禾苗下田扎稳了根将要长出侧根的时候,人一手拄棍,一手配合身体协调摆动,双脚交替在禾苗根部附近来回划动,目的是划断侧根,好让主根深入泥土吸收养分(也有改为弯腰,用双手划动的,潞水方言称之为“抓田”)。据说,这种耕作技术最初是迁葬炎帝神农氏时无意“发明”的:抬灵柩的人被允许直接从禾田间路过,踩塌过的禾苗不仅没有死去,相反,长势良好,结实较多。后来,人们受到启示,就发明了“踩田”、“抓田”技术。还有一种叫做“薰草皮”的农耕技术,就是将草连同泥土挖来,经火薰烧后作为肥料入田。这被认为是炎帝神农氏引导原始先民烧畲垦荒的遗留。三是境内有“吃新”的习俗。茶陵地区的仪式是第一碗饭敬神灵,以感谢神灵赐予五谷种子。这样的神灵实际上就是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炎陵县地区的仪式是第一碗饭盛给狗吃。传说,最初的几粒水稻种子是炎帝神农氏的狮毛犬无意从天宫带来的。这个仪式有不忘狮毛犬给人间带来稻谷种子的感恩意义。四是境内迄止民国时期为止,民间为禳灾祛疫而举办的“做盂兰”,衣匠的众多纸扎中必有炎帝神农氏的纸扎神像,形象是头顶双角,手执禾蕙,名字就叫“神农皇帝制米谷”。明灯命理学
上述仪轨和农耕技术,以及民间习俗,都可以认为是古茶陵地区为纪念作为医药文化、农耕文化祖先的炎帝神农氏而保留下来的遗俗。我们还可以找到反映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曾经在古茶陵地区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活的文化意义上的遗存。
考察炎陵县和潞水镇的民间传说,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两个地方都流传着一个“井水变酒卖”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地点不同,主人公却都是先穷后富再穷的酒家,并且都有贪心的特点,他们的姓名、性别不同,但炎帝神农氏这个主角相同,故事情节也大同小异,但又有彼此移接的痕迹。这个传说似乎也可以映证炎帝神农氏的活动轨迹。
最有意思的一个文化遗存就是古茶陵地区和安仁地区的壇官和壇官庙。茶陵人称它们为“石公老爷”、“石公老爷庙”。在民间,壇官是一种凶恶而且好作祟的神灵。一般的,田间地头,或者山间溪头,有一棵高大的樟树,树下有一块大而且有点恐怖的石头,前面有焚香的痕迹,或者还有矮小的房子,这就是壇官庙。关于壇官使恶作祟害人的传闻,从古到今,在潞水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多得无法统计。古茶陵和安仁地区多壇官庙,这在湖南乃至我国南方地区似乎是独一无二的现象。据传说,壇官就是安葬炎帝神农氏时守灵护丧的大小护坛人员。当初,安葬炎帝神农氏后,天帝把护丧有功的人员一一分封为各路神仙,惟独忘了封赏大小护坛人员。问题反映出来以后,天帝没办法再给他们什么封赏了,只好无可奈何的叫他们“随遇而安”,自己随意找个地方去当快活神仙。但这些人听错了:有人以为是到安仁去安身,有人以为是到有树的地方去安身。于是,在安仁和古茶陵地区的田间、地头、村庄、山间,有大樟树和大石头的地方,往往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壇官庙。这个颇有人性化的传说和神灵的存在,与炎帝神农氏首葬潞水不吉而改葬鹿原坡的传说,可以互为映证,更有近乎“信史”的意义。明灯命理学
赵世超先生说:“我个人只承认炎帝文化的南迁,不承认炎帝族和炎帝本人从陕西迁到河南,最后又迁到湖南,葬在湖南。”透过文献资料和遗址遗迹,以及民间风俗习惯和传说来探讨炎帝神农氏和潞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将这一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及其氏族部落的活动,置于南北文化交融史的大背景下的一次历史搜寻和梳理。炎帝神农氏和潞水有什么关系?炎帝神农氏及其氏族部落与中国古南方地区有什么关系?我们说炎帝神农氏,炎帝神农氏的氏族部落,这只是一个区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这个代表和载体表证和承载的是古老的华夏大地,南北区域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密码和信息。明灯命理学
最后说一句与本文无关的话:我个人不赞同炎帝神农氏这种说法。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