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传五行知识,入门必看

明灯易学组 八字命理 4.1W+
公众号:明灯易学 微信号:262412998

针对易学界对十天干生旺死绝表的应用存在严重分歧,本文从考古文献和古代文献出发,溯本追源,考证五行寄生十二宫的起源和演变,并论证其在以命理学为主的象数学中的实用价值。


1、目前据考古文献记载,五行寄生十二宫最早的源头是战国时期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的时期:战国秦昭王38 年(公元前267年)。

古传五行知识,入门必看

《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提到《日书》乙种第七类为《五行书》,原文如下:


木生亥,牡卯者未。乙63


火生寅,牡午者戌。乙229


金生巳,牡酉者丑。乙230


水生申,牡子者长。乙231


这是关于五行与地支关系的一段重要材料。可惜由于照片不清晰和释文有误,未能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现将此文与《淮南子?6?1天文训》所载五行地支关系对照: 


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


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


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


金生于巳,牡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


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


放马滩秦简《日书》除了缺“土”一行以外,其余各行的地支排列与《淮南子》相同。区别较大的是,放马滩秦简的生、牡、者,在《淮南子》中作生、壮、死。其“牡”字,是“壮”字的误释或通假。其“者”字,则是“老”字的误释或通假。这样,根据《淮南子?6?1天文训》的正文,我们可以将放马滩秦简《日书》的“五行书”改释如下:


木生亥,壮卯,老未。


火生寅,壮午,老戌。


金生巳,壮酉,老丑。


水生申,壮子,老辰。


放马滩《日书》明文区分生、壮、老三个阶段,并且以代表生的亥、寅、巳、申居前,代表旺(壮)的卯、午、酉、子居中,代表墓(老)的未、戌、丑、辰列后。这与后代五行家所使用的三合局完全一致。由此证明先秦时代的确已有完整的三合局存在。


2、《淮南子》:此书撰著于景帝一朝的后期(公元前143年),而于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41年)进献于朝廷。《淮南子.天文训》所载五行地支“生、壮、死”关系是先秦的继续。


直到隋朝《五行大义》,对五行与地支的关系则有全面叙述,此即五行寄生十二宫理论的首次出现。


3、《五行大义》:共五卷。隋萧吉撰。传称萧吉出身齐梁宗室,祖父是梁武帝萧衍之兄、长沙宣武王萧懿。


《五行大义》一书在中国术数史上极有价值,因为它传承了汉晋南北朝几百年的术数成果。据专家考证,《五行大义》资料的积累和初稿的编撰,很可能开始于584年~594年。


《五行大义.论生死所》引文:


五行体别,生死之处不同,遍有十二月,十二辰,而出没。


木,受气于申,胎于酉,养于戌,生于亥,沐浴于子,冠带于丑,临官于寅,王于卯,衰于辰,病于巳,死于午,葬于未。


火,受气于亥,胎于子,养于丑,生于寅,沐浴于卯,冠带于辰,临官于巳,王于午,衰于未,病于申,死于酉,葬于戌。


金,受气于寅,胎于卯,养于辰,生于巳,沐浴于午,冠带于未,临官于申,王于酉,衰于戌,病于亥,死于子,葬于丑。


水,受气于巳,胎于午,养于未,生于申,沐浴于酉,冠带于戌,临官于亥,王于子,衰于丑,病于寅,死于卯,葬于辰。


土,受气于亥,胎于子,养于丑,寄行于寅,生于卯,沐浴于辰,冠带于巳,临官于午,王于未,衰病于申,死于酉,葬于戌。




戌是火墓,火是其母,母子不同葬,进行于丑,丑是金墓,金是其子,义又不合,欲还于未,未是木墓,木为土鬼,畏不敢入,进休就辰,辰是水墓,水为其妻,于义为合,遂葬于辰。昔舜葬苍梧,二妃不从,故知合葬非古。然季武子云:“自周公已来,未之有改。诗云: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盖以敦其义合,骨肉同归,水土共墓,正取此也。”又以四季释所理归于斯。


高堂隆以土生于未,盛于戌,壮于丑,终于辰,长【辰】为水土墓,故辰日不哭,以辰日重丧故也。袒踊之哀,岂待移日。高堂所说,盖为浮浅。其生王意,又别是一家。


《五行书》云:“土虽有寄王于火乡,生于巳,葬于辰,然土分王四季,各有生死之所。 


辰土,受气于申酉,胎于戌,养于亥,生于子,沐浴于丑,冠带于寅,临官于卯,王于辰,衰病于巳,死于午,葬于未。


未土,受气于亥子,胎于丑,养于寅,生于卯,沐浴于辰,冠带于巳,临官于午,王于未,衰病于申,死于酉,葬于戌。


戌土,受气于寅卯,胎于辰,养于巳,生于午,沐浴于未,冠带于申,临官于酉,王于戌,衰病于亥,死于子,葬于丑。


丑土,受气于巳午,胎于未,养于申,生于酉,沐浴于戌,冠带于亥,临官于子,王于丑,衰病于寅,死于卯,葬于辰。” 


《孝经援神契》云:“五行,土出利以给天下。”


《龟经》云:“土,木动为辰土,火动为未土,金动为戌土,水动为丑土。”又云:“甲乙寅卯为辰土,丙丁巳午为未土,庚辛申酉为戌土,壬癸亥子为丑土。”


凡五行之王,各七十二日。土居四季,季十八日,并七十二日,以明土有四方,生死不同,此盖卜筮所用。


若论定位王相及生死之处,皆以季夏六月为土王之时。《礼记》云:“中央土在季夏之后。”此则岁之半,处四时之中央,天社,地神,人鬼,又并在未,坤亦在未卦,主于土,故云:“土德于未,终于丑。”


易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此则明土王定在于未,墓定在辰也。


五行皆以父母临官中生者,取其盛壮能生养义。唯金在火中生者,巳中有方壮之土,能生金也,金非火不革其形,故金在火位中生。又云“金生鬼中”者,金父土戊己,寄治丙丁,父不能独养,要须母也,金在南方值己火,金得火方化,金化而水生,戊己土有化生之水,则金不畏火,己含水气,则金之继母也。


五行皆以葬后之月而受气者,以其死还复生,神气不绝故也。


以上《五行大义.论生死所》引文。


据《五行大义.论生死所》制表如下: (表1)


这张表就是最早的五行寄生十二宫。受气,今做绝;生,今做长生;王,今做帝旺;葬,今做墓。


《五行大义》有一句重要的话,也就是《论生死所》的最后一句:“ 五行皆以葬后之月而受气者,以其死还复生,神气不绝故也”。“死还复生”,即生死轮回,先秦阴阳家与道家并无轮回转世理论,所以《五行大义》五行寄生十二宫显然受到佛法影响。我们知道,佛法在中国自汉明帝始兴,至南北朝为高峰,隋唐持续。《五行大义》正是酝酿于南北朝时期,不可能不受到佛法的影响,况且萧吉祖父之弟就是历史上对佛教贡献最大的梁武帝。


佛法有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明,行,识,相当于受气阶段,名色相当于胎,六入相当于养,触相当于生,受,爱相当于沐浴,取近冠带,有近临官,生近帝旺,老近衰病,死近死葬。


《五行大义》叙述习惯与今不同:《五行大义》叙述起于受气,胎,养,终于病,死,葬。这更符合人生历程。今之五行寄生十二宫叙述起于长生,沐浴,冠带,终于绝,胎,养。


五行中的四象木火金水与地支十二宫关系完全形成,但是对于中央土,出现寄行于寅,而且衰病合并为一项都是在申,理论上仍不圆满。


当时仍然对此存在其他的说法,如有“高堂隆以土生于未,盛于戌,壮于丑,终于辰,长(辰)为水土墓”之说,萧吉认为“高堂所说,盖为浮浅”。


萧吉又引《五行书》云:“土虽有寄王于火乡,生于巳,葬于辰,然土分王四季,各有生死之所。列表如下:(表2)


这个四季土的生旺死葬表以后并没有流传。因为受气一项是两个地支,理论也不圆满。


五行寄生十二宫的起源和演变2(命理学演变与土的寄生)(文/李守力)


【本文主题】星命术到八字命理的演变,水土同行与火土同行的演变。


前文(五行寄生十二宫的起源和演变1)重点论述了“五行生旺”自战国、西汉到隋朝的起源和演变。以1986年发现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公元前267年)为最早,公元前143年《淮南子》继承了先秦“五行生壮死”理论,直到隋朝初年《五行大义》五行寄生十二宫正式形成。


又,后来1998年考古发现的孔家坡汉简《日书》(公元前195年)“水生申,壮子,老辰;木生亥,壮卯,老未;火生寅,壮午,老戌;金生巳,壮酉,老丑。”(103—104号简)。


这无疑是公元前267年天水放马滩秦简的持续传承。


李零先生对九店楚简96~99号简(公元前278年)的考证,认为简文生旺墓阴阳消长之意已在其中。由于简文缺失太多,对于同一简文,刘乐贤、陈松长、李守奎等并未支持李的观点,最后结论尚难肯定。


所以我们仍旧把五行寄生十二宫最早的源头确定在战国时期的天水放马滩秦简时代。


《淮南子?6?4天文训》之后, 五行大义之前, 比较有影响力的论述则为:


《京氏易传》卷下:“寅中有生火,亥中有生木,巳中有生金(亦云上生之位),申中有生水。丑中有死金,戌中有死火,未中有死木,辰中有死水。土兼于中。”此仍然没有超出“生壮死”的范畴。(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


隋朝初年《五行大义》一书,标志五行寄生十二宫理论正式形成。关于土的寄生,历来争议很大,所有的观点都在《五行大义》里列出。


先秦竹简不见土之寄生,只有木火金水。


《淮南子》认为“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此是火土同行的滥觞。


《五行大义》首先提出“土,受气于亥,胎于子,养于丑,寄行于寅,生于卯,沐浴于辰,冠带于巳,临官于午,王于未,衰病于申,死于酉,葬于戌”,此是火土同行的继续。但当时已经出现了水土墓的说法,如有“高堂隆以土生于未,盛于戌,壮于丑,终于辰,辰为水土墓”之说,萧吉认为“高堂所说,盖为浮浅”。可见“水土同墓”尚属非主流理论。


但是后来的发展,“水土同行”理论却脱颖而出,与“火土同行”理论平分秋色,两者旗鼓相当。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必须回到隋唐前后时期的天文学星命学大背景中去。


至于中国占星学何时朝向命理学发展,从江晓原博士《天学外史》、《天文西学东渐集》,李零《中国方术史》,以及薄树人教授编《中国天文学史》的叙述,可判断应是在魏晋南北朝,印度占星学随着大量佛经东传后,结合中国本土的阴阳五行学说慢慢地蕴酿发酵,而在隋唐开花结子,有以下8个证据可以说明中国七政四余与印度占星学的关联:


1.黄道12星座的名称出现在中国是隋《日藏经》、唐《宿曜经》传入后才见到的,虽然中国也有类似12次的称呼,但两者名称及意义完全不同,应知道黄道12星座是重要因素之一。


内容转载自:(明灯易学网)(http://www.mingdengyixue.com)

作者简介:明灯文化,古易学实践人 徽号:(1320564139)


标签: 八字算命 算命大全 明灯八字 生辰八字 八字合婚 算命 八字排盘 八字算姻缘 天乙贵人 算财运 算婚期 易经八字算命 算运 命理学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师傅微信:262412998点击复制